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本次出台的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为中央层面首次实施,引发公众广泛关注。
8月13日上午,工行、中行、农行、建行、邮储、交行六大国有大行迅速响应,明确将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落实贴息,自2025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
消费贴息核心必须有真实消费行为
哪些消费贷款能享受贴息?《实施方案》明确了具体范围:享受贴息的核心是居民个人使用贷款经办机构发放的个人消费贷款中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个人消费贷款涵盖两类情况:一是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二是单笔5万元及以上、用于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家居家装、电子产品、健康医疗等重点领域的消费。
方案规定,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重点领域消费,以5万元消费额度为上限进行贴息;而个人消费贷款中未实际用于消费的部分,将不予贴息。
“居民享受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条件的核心是要有真实消费行为。”财政部金融司司长于红表示,从今年9月开始的一年时间里,无论是日常生活的小额消费,还是买车装修、购置家具家电或者手机电脑等较大额度的商品消费,或者是旅游、养老、生育、教学、医疗等服务消费,只要是在相关机构获得了消费贷款,实实在在花出去的、用于消费的部分都可享受贴息。每人单笔消费的最高享受贷款的利息是500元,多笔消费可以叠加享受。
对于单笔5万元以下的消费,按照实际金额计算贴息,多笔叠加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以享受贴息1000元;对于单笔5万元以上的消费,以5万元为上限来计算贴息,也可以多笔叠加,加上小额消费的贴息以后,在同一家贷款机构最高可享受贴息是3000元。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明确要求贷款经办机构在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同时,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展授信评审、贷后管理,落实消费贷款利率政策,严格执行个人消费贷款监督管理相关制度规定,不得借政策出台诱导居民进行借贷;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做好借款人身份、消费信息识别,有效加强信贷资金用途和风险管控,防止挪用于非消费领域、套取贴息资金。
贴息利率为年化1%
贴息利率方面,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此次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利率为年化1%,大体相当于目前商业银行个人消费贷款利率水平的三分之一。贴息计算基数为借款人在政策执行期内使用个人消费贷款支付的符合条件的消费汇总金额。
《实施方案》规定:政策实施期限1年,具体为2025年9月1日至2026年8月31日,上述期限内,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可享受本贴息政策。政策到期后,可视实施效果研究延长政策期限、扩大支持范围。
贷款经办机构方面,《实施方案》规定的贷款经办机构包括全国性或跨区域的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5家业务规模相对较大的消费金融公司等其他个人消费贷款发放机构。
财政部详解“贴息”政策出台原因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表示,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2025年3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发挥财政政策引导带动作用,2025年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出台《实施方案》也是按照7月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而推进的工作。
通过实施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进一步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以 “真金白银” 支持居民消费,降低居民消费信贷成本,在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同时支持扩大内需。该政策与此前出台的消费品以旧换新等政策,以及财政部同期出台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形成 “组合拳”,将从需求端和供给端协同发力,加力提振消费,巩固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
具体办理细则即将公布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为最大程度减轻借款人操作负担,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的测算、申请、拨付、清算等工作主要集中在贷款经办机构和政府部门,力求流程便利、管理精准、执行高效,在确保贴息资金合规使用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借款人操作。
8月13日,多家银行公告称,自2025年9月1日开始,针对符合政策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开展财政贴息工作。后续将通过中国银行官微、官网、营业网点等渠道公布办理流程等实施细则。
多家银行提醒:办理贴息不收取任何费用
中国银行在公告称:“我行在办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业务过程中,不会委托任何第三方办理,且不收取任何服务费用,请谨防诈骗,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
多家银行也在公告中提醒,办理贴息不收取任何费用,且未委托官方渠道外的机构或个人代办,呼吁客户警惕诈骗,通过银行官网、微信公众号及网点等官方渠道了解具体事宜。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蔺丽爽
编辑/贺梦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