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剧集搬上歌剧舞台 歌剧《梦华录》亮相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9 20:26

8月8日,由上海歌剧院与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新古典国风歌剧《梦华录》亮相北京,作为2025国家大剧院歌剧节参演剧目上演。这部改编自同名爆款剧集的作品,以宋代美学为基底、融合东西方艺术精髓,独特的“新古典国风”魅力,为首都观众带来一场跨越千年的视听盛宴。

爆款剧集如何转化为歌剧?

如何将40集电视剧《梦华录》浓缩为两小时的歌剧?流量IP会否消解歌剧的艺术性?这是在两年前改编之初,主创亟须考虑的问题。歌剧《梦华录》总监制、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赵蕾表示,“影视IP的创造性转化,不仅为歌剧题材库注入鲜活叙事,更撬动社会资源的协同效应。当更多力量涌入原创歌剧领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新观众的涌入,更是中国故事在世界艺术舞台的‘破圈’可能。”

编剧曹路生借用清代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创作理念大刀阔斧重构叙事,大胆删减十余个支线人物,将叙事重心聚焦于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位女性从钱塘到汴京的创业历程。该剧从关汉卿元杂剧《赵盼儿风月救风尘》中汲取电视剧对女性情谊的现代诠释,通过歌剧独有的抒情性与戏剧张力,展现了中国女性“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内核。“歌剧不是讲故事的工具,而是情感的艺术化放大。” 导演蒋维国以“宋式美学的歌剧化重构”为核心,巧妙调度舞台,演员举手投足间皆融入宋画的“日常优雅”,将影视IP的动人故事升华为具有普适价值的歌剧艺术表达。

当宋代美学遇上歌剧艺术

如何让宋代美学在歌剧舞台"活过来"?作曲家吕亮的答案是将传统器乐"角色化"。赵盼儿的音乐主题以古筝为核心,清丽中暗藏韧劲;顾千帆的旋律由箫笛主导,悠远里带着侠气;宋引章的琵琶则与西洋交响乐碰撞出缠绵风情。作曲家吕亮是电视剧《梦华录》的原声音乐创作者,此番在歌剧创作中,他打破板腔体桎梏,融入流行音乐朗朗上口的特质,并将宋词吟诵的声韵节奏融入音乐之中,让古典文学在歌剧咏叹中重生。

剧中“斗茶”场景堪称音乐戏剧的典范。当赵盼儿与茶汤巷掌柜比试点茶技艺,吕亮用琵琶轮指模拟茶筅击拂的节奏,弦乐组以跳弓技法表现茶沫升腾的动态。多位舞者身着渐变绿纱衣,水袖翻飞间似茶汤旋舞,多媒体投影将茶沫幻化为漫天星辰,宋代茶艺、舞蹈、多媒体、交响乐熔铸一炉的创作,让观众感叹。

演员方面,上海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徐晓英和杨丽莹饰演的赵盼儿,外柔内刚,各具风采。女高音歌唱家周琛和何晓楠饰演的宋引章,凭借细腻的声线描绘了人物的蜕变轨迹。女中音歌唱家曹琳和汤琳诠释的孙三娘泼辣直爽;男高音歌唱家于浩磊和李新宇塑造的顾千帆,是这出“大女主”戏中不可或缺的男性角色。此外,吴波涛、郑瑶饰演的周舍余杨、王浩洋饰演的皇帝等剧中其他角色的精彩呈现同样不容忽视。

舞美的设计同样亮点频频。舞台上,宋代绘画元素被拆解重组。纱帘构成的前景以圆形扇面的形式呈现,既呼应了赵盼儿茶楼“半遮面”的美名,又巧妙地展现了宋代美学中简约雅致、韵味悠长的特点。那些可移动的仿宋木构装置,在舞台上魔术般变换着空间。

“《梦华录》的创作不是表象化的符号叠加,而是让古筝、琵琶与提琴对话、让宋词与宣叙调共生。”该剧总制作、上海歌剧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张庆新表示,“这种融合的艺术,正是中华美学在世界艺术语系中的自信表达。”

8月10日,该剧还将继续上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娜
编辑/汪浩舟

相关阅读
中关村(海淀)生物智造产业园 B 区开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6
第六届北京青年影展打造八大主体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5
小小节育环,让人欢喜让人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0
夜间消费新地标!“大明不夜集” 重现“顺天府”风情画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9
北邮新设专业学生“独享”国乒运动员签名录取通知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8
北京发布《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10
“大师有约——2025年保利 WeDo夏季音乐会”在京奏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9
海扬数据库助力央国企攻坚关键业务系统 | 聚焦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