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缤纷的手绘地图,勾勒出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水峪嘴村全新的发展模样。这个2023年遭遇“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害的村庄,其全新的发展历程被记录在手绘地图上,向京西古道上来往的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新生。
这是团北京市委“百团兴百村”专项行动中,北京城建集团青年深入水峪嘴村调研后的创意。同时,这套包括乡村LOGO在内的视觉系统被搬上“云端”,已有来自全球约1.2万名“云村民”通过小程序云游古道,建言乡村。
“百团兴百村”是北京探寻基层治理“青年密码”的一个缩影。团北京市委将青年智慧与活力的种子播撒到各行各业,助力年轻人参与社会治理。
创新青年组织形态,啃治理“硬骨头”
在超大城市北京,中心城区北部的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一度是社会治理中的“堵点”“痛点”。近年来,北京下决心,持续实施两轮“回天行动”计划,通过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改善这一地区的宜居度。在此过程中,也有青年的助力。
“回天地区”是在20世纪末期北京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超大居住区,彼时由于缺乏规划前瞻,大城市病突出。居住于此的很多年轻人早出晚归,“职住分离”特征明显,周末通常选择去别处休闲,这里也被称作“睡城”。
如何引导“潮汐”青年增强社区归属感,积极融入社区?团北京市昌平区委积极参与城市基层组织改革试点,探索社区治理新方法。
“我们突破了共青团传统的组织形态,把青年以兴趣社团的方式凝聚起来。”团昌平区委办公室主任黄崎介绍,在回龙观街道金榜园社区,他们组织青年议事协商会,邀请社区年轻人表达真实需求。其中,有的希望增加社区的儿童游乐设施,有的希望绿化环境,有的希望有更多娱乐活动。
面对青年诉求,团昌平区委积极行动,争取党建经费27万元用于社区微改造项目;联动辖区5所高校、两家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孵化机构等,向培育青年社团倾斜资源,构建“团组织+青年社团”同心多层社区青年组织化、社会化动员体系。
“让青年找到三五好友凝聚起来,在社区有需要时,能够站出来。”黄崎见证了金榜园社区的改变。篮球队、小小合唱团、读书之友队等10个青年社团和志愿服务队成立,年轻人各展所长,社区更热闹了。
新成立的青年社团,壮大了回龙观街道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队伍。作为回龙观街道创新治理体系的重要一环,该联合会已注册备案451支社区社会组织队伍。
张帆带领的万龙社区心理健康志愿服务队刚成立时,只有五六人,多为退休医生和专业心理工作者。后来,许多对心理健康感兴趣的青年加入其中,志愿队伍也壮大至20余人,服务更多社区。“居民反馈最多的是,这种服务越多越好!”张帆说。
年轻人正以“小巧灵活”的组织形态嵌入基层治理中。连续5年,团昌平区委设置“一月一主题”,发动青年参与“回天有我”社会共治,既有聚焦“一老一小”、环境公益的志愿服务,也有技术科普和榜样宣讲。据统计,累计引导社区(村)、高校青年及青年志愿服务队深度参与回天家园建设6790余场次,覆盖青年25.4万人次。
汇聚青春智慧,推动改革治理决策
一个青年的声量或许微小,但在“我为改革献一策”的舞台上,青年智慧可化作决策建议,成为推动首都改革发展的齿轮。正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北京市居住权登记试行办法》,就有相关条款来自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青年建议。
在审理房屋买卖、建设工程、拆迁安置等涉不动产案件过程中,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王继玉发现,很多纠纷的核心指向民法典中首次设立的居住权制度。他说,法律中规定“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但民法典实施后,北京市至今尚未出台配套登记制度。没有行政机关对居住权进行登记,居住权就无法落地,无法切实走到百姓身边。
发现这一普遍性问题后,王继玉和同事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的相关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和调研,希望能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
“北京的房屋类型尤其丰富,与之相伴的问题也多,代表性强。”王继玉介绍,总结试点经验后,结合北京实际,他们向不动产登记主管部门制发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获得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回函反馈。
在王继玉看来,法院在后端审理发现了问题,北京市规自委也想通过法院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大家同题共答实现双向奔赴”。
在4次座谈交流中,双方针对“如何界定住宅”“同一住房能否设立多个居住权”等政策制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探索居住权落地的“北京方案”。
这份《加快出台居住权等级制度 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居住权》的建议,获得北京市第十届机关企事业单位青年“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一等奖。
团北京市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我为改革献一策”活动是团北京市委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全面深化改革工作机制的探索。自2015年以来,每年开展一届,10年来累计征集改革政策提案1500余个,成功孵化约400个优秀政策提案,涵盖京津冀协同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城市规划等多方面。
这一平台汇集的青年智慧可通过政协提案、专项报告、“敲门”共商等多种方式转化落地。2022年以来,有14个政策提案成功转化为政协提案,涉及“双减”、校车安全、医疗改革、劳动者权益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2024年,有17项研究成果被纳入政协提案参考线索,有效拓宽青年参与政治协商的途径。据不完全统计,共有69项成果被纳入政策制度指导具体工作,75项成果转化为工作举措得以应用,9项成果专项报告获得北京市委市政府领导指示批示。
加强新兴领域团的建设,引领更多青年挺膺担当
如何发挥团组织作用,凝聚引领新兴领域青年?今年,团大兴区委推出“链汇青力”产业链团建品牌,通过链上建团、连点成线,推动新兴领域团的建设扩面增效。
团大兴区委副书记王青莲介绍,大兴目前有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氢能、商业航天、临空经济5个重点产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产业均有园区党委和团委,氢能产业也推动建立了氢能产业链党委,这3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党建基础,拟由此入手探索推进产业链团建工作。
团大兴区委通过“党建带团建”的工作路径,实现团组织覆盖精准破局——第一步,对已有党组织基础的企业实施“党建带团建”提速行动。第二步,建立党群部门与团组织的“双同步”机制,在党群部门开展党组织筹建调研时,团组织同步介入;在党组织批复成立时,团区委同步启动团组织组建程序,实现党团建设的“无缝焊接”。
王青莲表示,针对零散化青年群体,创新组织覆盖形式:对青年人数较少的单位,由属地团委牵头组建跨单位联合团支部,配备“团建指导员”;对地域相近的单位,推动与属地社区(村)共建团支部,力争实现无死角覆盖。
“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形成良性循环。团组织成立后,将通过定期举办各类座谈、调研和团建活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青年互通互鉴,助力产业链提质升级。
7月31日,共青团北京市网络文学行业工作委员会成立,实现团组织对青年网文作家的有效触达。
“如果不建立这样的基层组织体系,团员青年就找不到团组织。”北京青年文学协会会长赵德志表示,国内头部网络文学企业多在北京,但这些企业普遍未建立团组织,团建基础薄弱。团工委的成立,可凝聚网络文学企业所覆盖和联络的青年群体,引领行业青年挺膺担当。
北京网络文学行业团工委的成立,也是团北京市委一步步找到青年、凝聚青年的过程。
此前,找不到组织、作品维权难、用工作养创作,一度是青年网文作家面临的难题。在一次团北京市委组织的“政协委员与社区青年面对面”活动中,赵德志直言行业痛点,并建议建立一个由共青团主管的青年文学社会组织,让社会更加关注关心该群体。
后续,团北京市委调研发现,北京网络文学从业青年人数不断递增,引导服务这一群体发展有现实需求。2022年11月,北京青年文学协会注册成立。3年后,北京网络文学行业团工委在协会基础上筹建成立。
目前,北京青年文学协会已孵化培养近500名网络作家,团结凝聚青年网络作家5万余人。青年作家也在“文学+”的探索中赋能首都高质量发展。赵德志说,去年长城青年文化节,作家们走进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采风,帮助地方整合文化资源,梳理文化根脉,打造长城文学创作基地,以文学带动文旅,提升村集体收入,为区域发展打开更多可能。
有舞台,年轻人就能发光。
北京炎黄国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虎记得,最初创业的3年,他带领团队在自主可控电源管理芯片领域研发攻关、反复验证。2019年,郭虎的项目得到“中关村U30”平台扶持,当年11月,获“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更广袤的世界一下子打开了。”郭虎介绍,在共青团的支持下,企业“被看见”,也得以链接同行、资金、政府等各类资源,快速成长。如今,企业研发的两款芯片实现国产替代,多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今年,郭虎被共青团中央聘为“全国大学生创业导师”。他表示,愿意帮助更多青年创新创业,“年轻人将会成为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他们不断创造的活力,会带动社会更好地治理”。
各行各业的青春种子正在扎根成长。
7月25日,北京市朝阳区的外卖小哥常凯考下了社工证,从“小哥加油站”里出师的他,琢磨着怎么帮助更多小哥提升本领。他将以社会工作者的新身份,投入大城治理。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