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蒸发超9成,呷哺呷哺高端战略遇阻,深陷亏损泥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8 09:06

呷哺呷哺又亏了。

8月4日,“连锁火锅第一股”呷哺呷哺发布业绩预告称,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约为人民币0.8亿元至1.0亿元之间。

此前,呷哺呷哺凭借“一人一锅”的创新模式和亲民价格,在中国餐饮市场迅速崛起,成为购物中心争相引进的“流量担当”。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呷哺呷哺便风光不再,如今的购物中心里,呷哺呷哺的门店要么大门紧锁,要么门可罗雀。

从2021年巅峰时期的61亿元营收,到如今营收萎缩、利润亏损,从瞄准高端化到跟风下沉市场,从多品牌试错到收缩求生,呷哺呷哺已掉出火锅品牌第一梯队。其衰落轨迹折射出餐饮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四年半亏掉13亿

公告显示,2025年上半年呷哺呷哺预期收入约为人民币19亿元,同比减少约18.9%;净亏损约为人民币0.8亿元至1.0亿元之间,亏损较2024年同期的2.74亿元大幅收窄,降幅介乎约63.2%至70.5%之间。

呷哺呷哺在公告中表示,亏损减少主要由于持续成本优化,通过数字化供应链驱动结构性降本增效,推动供应商协同链路。持续升级新型物流枢纽及标准化流程,实现运营效率提升与综合成本下降。同时,通过关闭低效餐厅、新增餐厅重点聚焦高潜力区域等举措提升运营效率。

尽管亏损收窄,但上半年亏损依旧近亿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呷哺呷哺深陷亏损泥沼,自2021年起,呷哺集团便开始大额亏损。

2021年呷哺呷哺亏损为2.93亿元,2022年亏损扩大至3.53亿元,2023年亏损1.99亿元。到了2024年,亏损额已达4亿元,再加上2025年上半年的亏损,四年半的时间呷哺呷哺累计亏损金额超13亿元。

营收方面,呷哺呷哺也从2021年的61.47亿元下降至2024年的47.55亿元。财报显示,2024年,呷哺呷哺实现收入47.55亿元,同比下跌19.7%,亏损金额为4.01亿元,其中关店及减值带来的损失达2.62亿元。

可以看到,今年上半年的营收跌幅,延续了去年的下跌趋势。

面对持续亏损的窘境,创始人贺光启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呷哺集团实际上是一家挣钱的公司,账面亏损是因为受预计餐厅闭店等计提减值损失和递延税资产减少的影响,不是经营的问题。

贺光启还表示,2024年回购了11次公司的股票,都是真金白银买的,核心是因为自己比谁都明白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

但此说法资本市场并不买账,呷哺呷哺一度沦为仙股。

呷哺呷哺于2014年在港交所敲钟上市,成为“连锁火锅第一股”。2024年以来,其股价一直在1港元左右徘徊。截至上半年业绩预告日8月4日收盘,其股价报0.77港元,市值仅为8.36亿港元,已处于“破发”状态。2021年初,呷哺呷哺市值一度超过200亿港元,而今缩水9成以上。

关店潮来袭,高端化梦碎

在2024年的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曾表示,因部分餐厅关闭及持续亏损等因素导致的闭店及减值损失等合计约2.62亿元。在2023年业绩预告中呷哺呷哺也提及,由于谨慎复盘预计关闭及持续亏损餐厅,于2023年计提相关资产减值损失1.64亿元。

关店损失的背后,是其盲目扩张的后遗症。上市之后,呷哺呷哺开始快速扩张,从几百家门店迅速增加至1000多家,而快速扩张的背后,是管理能力的严重滞后和门店质量的持续下滑,大量门店开始亏损,进而关闭。

具体来看,2024年,呷哺呷哺新增65家呷哺呷哺餐厅及13家凑凑餐厅,同时关闭138家呷哺呷哺及73间凑凑,相当于分别减少了73间、60间。

截至2024年末,呷哺呷哺餐厅数量较2023年减少了133家,总数量下降至957家,重新回到1000家以内,其中760间呷哺呷哺,197间凑凑。

凑凑火锅是呷哺呷哺成立的中高端子品牌,也是呷哺呷哺进军高端的尝试。目前,呷哺呷哺的核心收入支柱来自主品牌“呷哺呷哺”与中高端品牌“凑凑”,但两大品牌业绩在2024年均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其中,呷哺呷哺品牌收入为26.29亿元,同比下降13.06%。凑凑的经营数据更为惨淡,2024年收入为19.48 亿元,同比下降26.5%。

此外,凑凑的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值得注意的是,该指标2022年还在150元以上。翻台率从上一年同期的2.0次/天跌到1.6次/天,同店销售额也下降超过三成。

作为呷哺呷哺高端化的尝试,凑凑经营指标的大幅度下跌,宣告着呷哺呷哺进军高端化遇阻。

内业人士指出,呷哺呷哺的经营问题在于公司对市场消费变化的反应速度相对滞后。

今年以来,呷哺呷哺似乎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也做了一些调整。

例如今年3月,呷哺呷哺表示,将主要瞄准北京、河北、上海、广州、深圳等区域,集团规划在2025年开业餐厅不低于95间,翻座率至少为3倍,争取在顶级项目如大型娱乐主题乐园、机场、火车站等客流密集点位开出更多高利润新餐厅。呷哺呷哺旗下另一火锅品牌凑凑则将采取谨慎的开店策略,仅会选择大陆地区优质商场进驻开店。

7月,呷哺呷哺还启动了一项名为“凤还巢”的计划,面向内部优秀员工开放新店合伙人通道,采用“三方共同持股”模式,即合伙人与呷哺集团、集团高管共同持有门店股份,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不过,呷哺呷哺这些调整能否挽救不断下滑的营收及与日俱增亏损,还需要时间验证。

在“一人食小火锅”模式逐渐过时、中高端市场被挤压的背景下,呷哺呷哺能否重新定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毕竟,消费者不会为“曾经的辉煌”买单。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范辉 邓健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太突然!知名品牌宣布:关闭84家门店!股价一度暴跌近90%
中国基金报 2023-04-02
呷哺集团2022年营收47.25亿元 门店一季度复苏明显销售增超20%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9
各地多店春节齐迎客流高峰 呷哺集团收获“开门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1-27
呷哺集团发放5亿元消费券助力餐饮复苏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1
呷哺集团称其华北市场迎来首个消费小高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21
上半年亏损扩大近五倍,做火锅生意的呷哺集团又盯上烧烤市场
​第一财经 2022-09-25
呷哺呷哺上半年营收21.56亿元 年底前新增100家门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8-30
北京呷哺餐厅加大备货及外卖配送力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4-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