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京开幕,20余个国家和地区、近500位嘉宾将共话机器人智能新趋势,约200家机器人企业集中展示各自最新研发成果。8月14日,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也将在京举办,已有百余支队伍通过线上系统完成了比赛注册。一个月之内,两场机器人产业盛会齐聚北京,殊为难得。
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不断融合,以机器人科技为代表的智能产业蓬勃兴起,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标志。人形机器人更是因其集成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
自2015年首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召开以来,我国机器人产业实现一系列科技创新突破。2024年,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机器人专利申请总量的2/3。中国已经连续11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领域投融资次数高达108次,金额达153.5亿元。在全球制造业智能化浪潮中,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制造、中游的本体制造,到下游的系统集成和应用服务,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提升。
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仍面临多重瓶颈,考验着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技术层面,高端环节的“卡脖子”问题尚未根治。运动控制算法、精密减速器、高精度传感器等核心技术仍落后于国际巨头。有学者就指出,我国人形机器人单台成本高达数十万元,核心部件依赖进口的比例仍超过40%,严重制约规模化应用。此外,行业标准体系滞后,数据隐私、安全评测等规范尚未统一,导致不同品牌设备难以互联互通,生态碎片化问题突出。在市场层面,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内卷”,国产厂商扎堆中低端市场,价格战导致“增量不增收”现象较为普遍。
正视差距、加倍努力,才能全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面对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尚未形成完整协同创新体系的问题,需要通过建立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机制,推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把成果面向行业开源,从而打通行业关键技术环节。而商业化如果没有场景驱动,就无法通过应用端的数据反馈加速技术迭代。政策支持、产业链协同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投入,才能让具身智能实现真正的爆发。
北京机器人产业之所以能够处于国内第一梯队,特别是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国内领先阵营,就在于扭住了产业创新与赋能应用这个“牛鼻子”,只争朝夕推进产业向智向新。从财政出资设立百亿级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到整合产业资源组建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中关村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以及国内首个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从推动199种创新产品在134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到启动建设开放共享的具身智能数据统筹服务平台……紧抓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持续深入和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赋能带来的发展机遇,推动机器人产业高水平创新发展的北京,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机器人创新高地迈进。而这,也是世界机器人两大盛会齐聚北京的重要原因。
机器人是新兴产业,更是支撑数字化升级的关键产业。面对科技的竞速,尤要掌握主动、把握先机。对高端机器人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再大一些,智能与制造前沿技术融合再深一些,场景牵引效应驱动技术迭代升级再快一些,中国机器人产业必将在只争朝夕的创新中挺立于时代浪潮之巅。
(索乙)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