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视点|冒牌院士横行闹剧该做何反思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07 09:09

近日,一则关于“中国科学院院士阮少平”身份造假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调查,在中国科学院官网目前公布的院士名单、外籍院士名单、已故院士名单以及已故外籍院士名单中均查无此人。8月5日,相关方面证实,该身份系伪造。公开资料显示,“阮少平”近年来曾在多省区公开活动,至今年7月仍有公开露面。

这起事件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值得深思。这名自称“雷神山抗疫副总指挥”“水泊梁山阮小七传人”的男子,在过去两年间,不仅以伪造的中科院院士头衔活跃于多个省份,频繁现身小学开学典礼担任“荣誉导师”,还被一些医院奉为座上宾参与“调研指导”。令人震惊的是,其所有活动均通过校方官网、公众号高调宣传,直至媒体曝光后,涉事学校才匆忙删除相关文章。这场闹剧不仅揭露了骗子的胆大妄为,更反映出一些教育机构对权威头衔的盲目追捧——当“院士站台”成为学校装点门面的手段,形式主义已然突破教育的底线。

事件的荒诞性首先体现在骗术的粗糙与得逞的轻易。在中国科学院官网院士名单完全公开的背景下,涉事机构竟无一家进行事实核验。更令人深思的是,当媒体追问时,有学校仅以“朋友身份来访”为由搪塞,这种集体性失察背后,暴露出一些教育机构对头衔的过度迷信和盲目崇拜。

教育系统的“面子工程”为此类骗局提供了土壤。近年来,部分学校深谙“院士背书”对招生、评比的助推作用,甚至形成“邀请-宣传-获益”的功利链条。实际上,早在2023年9月公布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规范(试行)》就已明确规定,禁止以院士名义参加非学术性活动。2024年7月公布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行为规范》也有类似规定。在阮少平事件中,涉事机构不约而同强调其“院士”身份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却无人追问其学术成果;医院领导更直言“阮院士莅临恰逢其时,将推动我院突破发展”,这种将专业进步寄托于名人效应的思维,违背了教育初衷,背离了医疗发展规律。

要根治此类乱象,需要从制度与文化两个层面着手。在法律层面,亟须加大对学术身份造假的惩处力度,优化行政监管手段,放大社会监管效能。在监管层面,教育部门应建立严格的“受邀专家资质备案制”,确保对专家的学历、职称等进行审核。从文化方面,教育机构亟须破除“权威迷信”。当学校不再将“名人到访”等同于提高教育质量,公众能理性辨别各类标签,造假者自然就会失去其生存土壤。科研教育需要“回归本真”,与其耗费精力打造光鲜门面,不如扎实投入师资建设与课程研发。

这场闹剧虽然暂时落幕,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阮少平伪造的是院士证书,而部分机构贩卖的则是教育的灵魂。当学校沦为头衔崇拜的共谋者,我们失去的不仅是辨识骗局的能力,更是对知识纯粹性的敬畏。唯有将“求真”始终置于“求名”之前,才能让教育真正回归照亮心灵的本义。这起事件应该成为一个警示,提醒我们既要建立严格的专家身份核验机制,更要反思当前教育评价体系中过分看重外在荣誉的倾向。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而非追逐虚名,只有回归这个初心,才能避免类似闹剧再次上演。

文/黄梅阁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花40万买“野鸡洋院士”,是学术荣誉还是利益交换?
界面新闻 2024-05-11
半两财经 | “花钱买外籍院士头衔”持续发酵 中国分院注销账号、中介停办业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井喷”是一面镜子
光明网 2024-05-09
北青快评|对花钱买“外籍院士”传闻,必须严肃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对花钱买“外籍院士”传闻,必须严肃调查回应公众关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7
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名单公布 颜宁成为本年度最年轻院士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2
视点 | PDC小院士工作站“月球基地2050国际青少年创新项目”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8
工人日报:院士并非万能权威应成共识
工人日报 2023-09-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