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浙江日报》报道,经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准,第二轮第二批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全面启动。
据悉,此次督察共组建3个督察组,分别对衢州、舟山、丽水市开展督察。截至8月1日,各督察组全部实现督察进驻。
在督察组进驻之前,7月24日至25日,2025年浙江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行前动员培训会在杭州召开。
会议提到,“敢于直面矛盾,敢于顶住压力,敢于动真碰硬,该查处的查处,该曝光的曝光,该整改的整改,该问责的问责,带着问题去、奔着问题查,查深查透查实。”
几个信息值得关注。
第一,督察“利剑”。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明确,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为什么要如此重视环保督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比如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护卫绿水青山,要高擎督察“利剑”。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
2015年底我国首次启动河北省督察试点以来,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已开展了三轮督察,先后公开曝光323个典型案例,共梳理移交744个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在督察有力推动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云南昆明滇池长腰山违规违建等问题基本解决。
今年3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会议提到,要“继续发挥督察利剑作用,进一步压实各地区各部门抓好美丽中国建设的政治责任”。
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对本行政区域内地市级党委和政府、省级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省属企业等组织开展督察。
第二,督察重点。
浙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萌发地,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省,浙江高水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持续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升生态优势,全省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3年提升。
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环保督察工作。
202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浙江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全省11个设区市展开专项督察;2023年7月至8月,浙江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分别对湖州、嘉兴、绍兴市开展了第二轮第一批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
此次督察,是浙江第二轮第二批省委生态环境保护例行督察,被督察的地方是衢州、舟山、丽水三地,督察进驻时间为20天。
督察的重点之一,就是历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中央巡视反馈问题和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发现问题等整改情况,交办信访问题办理情况。
另外,督察还将重点关注: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情况,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情况;
●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求及责任落实情况,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人民群众信访举报生态环境问题及处理情况;
●其他需要督察的生态环境保护事项。
第三,严禁“一刀切”。
严禁形式主义、“一刀切”等,也是本轮督察的一个亮点。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明确,被督察对象应当自觉接受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积极配合督察工作。条例明确,被督察对象存在“平时不作为而采取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方式应对督察”等情形的,要严肃追责。
浙江的此次督察行前动员培训会,也特别对此提出了要求。
要精准科学依法推进边督边改,严禁为应对督察而不分青红皂白地搞集中停工停产停业等“一刀切”问题,坚决反对平时不作为慢作为,督察时“一停了之”“先停再说”的错误做法。
浙江的督察行前动员培训会还提到,严格落实中央和省委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相关要求,提升资料调阅精准度、聚焦谈话范围、简化服务保障、严格会议管理、简化现场陪同、优化信访转办,注重精细化管理,分类施策,加强指导帮扶,进一步减轻基层负担。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孟亚旭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