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瑞士达沃斯,一场关于观念的对话,两位哲学巨擘的历史性交锋,此时此刻,哲学史的新纪元开启了。
马丁·海德格尔和恩斯特·卡西尔在瑞士达沃斯进行了一次公开对话,这两位欧洲最重要的思想家交流了涉及哲学史上最紧迫的问题:人类的有限性是什么?客观性是什么?文化是什么?真理是什么?近日,《欧陆分野: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出版,细致还原了1929年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在达沃斯辩论的语境、过程及后续影响,通过档案材料与哲学文本互证,揭示了海德格尔与卡西尔分歧的本质——针对意义来源的根本对立。
该书采用历史叙事与哲学重构相结合的方法,避免将达沃斯争论简单地寓言化或政治化,试图以中立的视角观察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思想交锋,揭示这场对话在20世纪欧陆思想史中的分水岭意义。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本书不满足于简单的二元对立解读,而是着重探讨两位哲学家的共同点与分歧,深入分析他们的核心思想,同时考察争论前后的历史背景,将哲学思想的流动与更为复杂的文化语境结合在一起分析。
在戈登看来,卡西尔与海德格尔的各种哲学分歧,归根到底都可以追溯到他们关于人性的不同理解。海德格尔强调人在被抛性下的接受性与有限性,卡西尔则强调人在符号创造活动中的自发性与无限性。当面对无限与虚无这两种极端主张时,哲学似乎总是将二者对立起来,将真理的希望寄托于这场优先性的对决。但理性与感性、精神与肉体,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任何一方的胜出,只会让“人”变得残缺而分裂。
《欧陆分野》一书不只是重新梳理哲学史,更是在历史的褶皱中叩问人性。
回顾过去,关于达沃斯论辩的写作早已汗牛充栋。而大量的思想史研究,将这场论辩视为1933年海德格尔宣誓效忠第三帝国的前奏。虽然海德格尔“赢了”,但至今仍争论不休的问题是:究竟输掉的是什么?在高远的思想争鸣与粗浅的政治归结之间,这场论辩如今显得既“太哲学”又“不够哲学”。
本书作者彼得·戈登试图将达沃斯论辩从上述误读中解放出来。他耐心重建了论辩中的关键概念,并分析其社会层面的影响,赋予其“哲学事件”的地位——它理应被作为一种哲学性与历史性的事件来理解。戈登的基本论点是:尽管这场论辩后来确实承载了社会与政治的意义,但它的哲学内容不能被简化为社会或政治问题。《欧陆分野》通过比照两位哲学家的私人通信与正式著作,力求以清晰可解的语言还原论辩不可还原的哲学意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韩世容
编辑/胡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