颁布《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在全国率先实现文化领域省际协同立法;开行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列车500余趟;创新推动“川渝阅读一卡通”,实现两省市125家公共图书馆、3000万册图书通借通还……近年来,川渝CP强强联合,协同推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成势见效。
11月13日,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推进会在成都召开。这场大会有哪些亮点内容?传递出哪些信号?
看成果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呈现五个“新”
近年来,川渝两地在巴蜀文旅走廊建设中聚焦重大政策、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为五个“新”:协同机制实现新路径、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重大项目取得新成果、文化交流形成新局面、品牌培塑实现新成效。
其中,围绕重大项目,两地联合实施巴蜀文脉赓续工程,“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等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联合推进川渝宋元山城体系、川渝盐业、蜀道申遗工作。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成,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川渝石窟寺国家遗址公园、川陕片区红军文化公园等重大文旅项目有序推进,三苏故里等文化旅游新地标加快建设。
围绕品牌培塑,两地联合开展巴蜀文旅国际国内推广活动,推动川渝文旅品牌火爆出圈。特别是,共同打造了“宽洪大量”“资足常乐”“点石成金”“七星揽月”等一批“长红长新”品牌,评选发布“寻找成渝文旅新地标”1000余个,共同推出世界遗产、长江上游黄金水道等主题精品线路70余条。
此外,会上还发布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成果。自2021年底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启动以来,川渝两地共同梳理长江川渝段文化脉络,遴选文化标识144个,完成《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遗址保护利用研究》等课题报告28个。
川渝两地还进行了包括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开展旅游资源普查等工作,核实川渝旅游资源26.1万处,其中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10154个,入选中国首批特品级旅游资源67项。
有行动
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计划发布
活动现场,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行动计划正式发布。该行动计划主要包括11个方面的内容,川渝两地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鲜明、时代气象浓郁、巴蜀风格凸显、引领作用突出的新时代文化高地。
其中,川渝红色资源联合保护行动,将通过建立红色资源管理协同机制,共推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将帅故里、三线建设等红色游径,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川渝段)建设、抗战大后方遗址整体保护展示等重点项目。
川渝蜀道考古及综合研究行动,将通过协同推进规划编制、保护立法,共同开展荔枝道考古调查研究、川渝古道廊桥保护利用等项目,组织沿线重点遗址发掘与多学科综合研究,联合申报重大课题、举办学术活动、出版研究成果,展现巴蜀文化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历史进程。
川渝文旅高质量发展行动,将通过深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推动川渝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共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携手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培育全国文旅高质量发展活跃增长极和强劲动力源。
签协议
促进两地文旅交流和发展
为促进两地文旅交流和发展,川渝两地还围绕川渝共建新时代文化高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及产业发展签署合作协议。其中,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与重庆市文化旅游研究院签订了推进巴蜀文化艺术研究合作协议。四川省艺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合作协议,两地将共同开展文化艺术研究、共同举办美术创作展示交流活动、共同建设巴蜀文化艺术智库等内容。
现场,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和环华蓥山文旅发展联盟正式授牌。华蓥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冰川告诉记者,环华蓥山文化旅游发展联盟是环华蓥山川渝两地十县(市、区)(渝北区、北碚区、沙坪坝区、合川区、前锋区、华蓥市、邻水县、高竹新区、渠县、大竹县)文化旅游部门及辖区内相关单位为实现共同愿景,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加强川渝两地华蓥山区域间的合作交流,协同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川渝文旅区域协同发展先行试验区,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新地标,将环华蓥山打造成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下一步,川渝两地将继续深化创新、多维协同、一体推进,共同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走廊,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川渝新篇章。
文/杨金祝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