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睡前,给大脑“备点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4 18:00

◎河森堡(科普作家,代表作《进击的智人》)

最近读了本书,叫《我们为什么要睡觉》,作者是马修·沃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看完这书我就发现,自己之前在学习和休息上完全搞错了重点。

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事,比如某人为了刻苦学习,通宵达旦地看书,没日没夜地做题,还有什么“你见过凌晨四点的图书馆吗”,或者天还没亮时早自习就开始了,诸如此类吧。这些话全都在呈现一种逻辑,那就是为了学习而牺牲睡眠时间是值得的,这是一种提高效率的行为。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学习具象为“将知识和技能装入脑子”的过程,那睡眠才是这个过程的重点,清醒时的练习其实是这一重点过程的前期准备。

书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即找两组被试者,要求他们记住一系列口头信息,然后让实验组睡了一夜,对照组则被要求保持清醒,八小时后,测试结果显示,睡眠明显巩固了知识,而保持清醒的一组则遗忘得更快。类似的研究也表明,睡眠提供的记忆保存效率相较醒着而言,要高出20%到40%。

睡眠之所以能巩固记忆,是因为在清醒时,我们会把学习到的知识暂存在大脑中一个叫海马体的结构中,这个地方就仿佛一个信息的临时堆放点,把知识搁在这,既不稳定也不持久。而在睡觉时,海马体中暂存的信息会被转移到大脑皮层,相当于把临时堆放点的货给运进了仓库里,如此一来,知识就被长久稳固地掌握了。

除了知识,技能或者说一些动作记忆也会在睡眠中得到巩固,大脑会在睡眠中将这些信号安置在意识层面之下,反复几次,动作就会熟练起来。比如我现在练吉他,一个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我在课上把和弦按得乱七八糟,但等到第二天早上睡醒时再一摸琴,就发现指法利索多了。

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大脑都会在睡眠中将其巩固,若是用脑电检测,我们会发现,这一巩固过程伴随着一种纺锤波的出现,犹如大脑将关键信息凿进其深处时发生的震荡。这种纺锤波往往密集出现在睡眠的后半程,所以,很多人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早起,会因此错过纺锤波的盛宴。如果一个成年人的理想睡眠时间是8小时,早起2小时看似只损失了1/4的睡眠时间,但付出的代价其实远远大于1/4,因为学习效果被大大折损了。

某种程度而言,睡眠才是学习过程本身,清醒时我们所做的那些更像是学习的前期准备工作,是在给大脑准备原始素材。

在认识上有了这一转变之后,我就开始珍视每一次睡觉的机会,感觉如果睡前不刷篇论文看章书,给大脑的学习备点料,这觉就睡亏了。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