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卞玉兰:寻访汪曾祺北京足迹
汪迷部落 2024-04-03 07:00

(1)家乡的味道

“寻访汪曾祺足迹”,是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倡导发起一个很有价值的文化之旅。3月24日上午,带着激动的心情,我们一行17人,在高邮汪迷部落文学社副社长汪泰老师领队下开启“寻访汪曾祺足迹——北京行”活动。

到了北京,接待我们的是张春生老师,他已在北京南站等候我们。我们一行人出站口,先跟着张老师参观北京天坛。瞻望祈年殿,雄伟壮观,庄严肃穆,每一处都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座传承千年的古建筑,矗立于城市之中,诉说着曾经的辉煌。来到回音壁,在这堵绕着皇穹宇而建的一圈圆形的墙帝,我在心里默说着“天坛,你好!”天坛的景物太壮观了……

尔后,我们又跟着张老师坐上大巴车赴汪曾祺北京故居——虎坊桥生活地。到了那里不一会儿,汪朗先生和夫人刘阳老师迎面而来,热情招呼我们的到来。汪朗先生是汪老的长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散文作家、美食家和媒体人。他给我们讲了汪老曾经在生活上点点滴滴的故事。并在北京祺菜馆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

说到“祺菜馆”之所以被称为“祺菜”是因为它以作家、美食家汪曾祺的名字命名,汪老曾经吃过、做过、写过许多美味的菜肴,也因此这些菜肴被称为“祺菜”。我们今在祺菜馆相聚更有意义……

汪老生前在家中制作过的菜肴,是汪老喜欢吃的,也是汪老喜欢经常做给客人吃的,取料平常,操作简便,风味独特。因为汪老是高邮人,所以他常以高邮的特产方物为原料。读过汪老的散文,小说与诗歌,尤其是那些写美食的散文,读着能让人垂涎欲滴,能让年轻人以汪老就是一个会写美文的美食家。他写的美食散文已是文坛一绝,他的小说里也多次写到吃,不知道读者有没有细心读到?我自认为,写食其实就是写人,写当下的生活状态。比如说汪老的《黄油烙饼》小说的结尾,写萧胜的父母用奶奶节省下来的黄油为萧胜烙饼:“萧胜一边流着一串一串的眼泪,一边吃黄油烙饼,他的眼泪流进了嘴里。黄油烙饼是甜的,眼泪是咸的。”黄油烙饼的味道原来就是这味道,汪老在这里写出的不只是食物,更多的表达是那个年代的世道人心,是人性在饥饿的环境之中释放出来的光亮写照……

他的十多篇小说都是从“吃”着笔,写出了在特定的生活景观和人生况味的文章。我们在北京祺菜馆品尝到了家乡的味道,很幸运也很幸福。一道炒虾仁,足可以把我们带回家乡的味道……写到这里,得好好感谢王树兴老师,既让我们品美味珍馔,又听到他讲美食背后的故事。每道菜都非常用心的为我们准备,今宵太让我们难忘了。

晚宴结束,我们与汪朗老师和夫人再次合影留念……

写到这里,感谢组织这场活动的文学社的各位老师。

(2)文学的力量

3月25日,我们参观中国现代文学馆,拜访《汪曾祺全集》出版单位人民文学出版社。

参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我们讲解的是马继良老师。她七十多岁了,是义务讲解员,知识面广、讲解精彩。敬佩她的才华,让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瞬间,也让我们理解了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的内涵。感谢马老师!

讲解结束,我想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今与大家一起有幸参加这次特别的文学之旅,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活动,对我来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考的机会。

文学馆里藏着无数的文学瑰宝,从古老的文学手稿到现代作家的经典作品,每一件展品我都认真的看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因为这些展品是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我特别被一部手稿吸引,那是一位已故作家的遗作,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命对爱情的思考。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文学价值,更因为它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纯粹。

在文学馆里,我学到了许多关于文学创作的知识和启示,看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风格的变化,感受了作家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情感和思想。这些宝贵的经验再次点燃了我心中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同时也激发了我对创作的感受。

这次参观活动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文学创作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映和思考。我在思考如何将我所见所闻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传递出对人性和生命的热爱,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和美好。

参观完文学馆,顿感收获满满。我不仅学到了关于文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对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我将带着这些收获和灵感继续我的写作之路,让文学的力量在我的作品中发着光、发着热。再次感谢这次来北京参观文学馆给我带来了宝贵的体验和感悟!

最后我想说:这里不仅是一个收藏文学作品的地方,也是一个提供文化活动和深入了解文学平台,对于所有文学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值得参观的地方。

紧接着我们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下车,就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孔令燕、《新文学史料》编辑部主编郭娟和及其他编辑老师已经在门外迎接我们。她们与我们一一热情握手,交谈甚欢,就像久违的朋友一样,满满的温暖。走进人民文学出版社,更让我深感震撼和激励,看到每一处都有堆放的书藉。郭主编从第一层向我们介绍,让我们了解出版编辑老师们背后的工作与辛苦。在三楼会议室,孔副总编辑、郭主编及编辑老师们与我们召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座谈中,听着老师们的发言,我脑中突然想到中学时代的一本《人民文学》这本文学杂志。当时特别喜欢读这本书,其实那时候对写小说的的理解不太深,也不太懂,只是想把故事情节写出来,也想投稿,但没有勇气去投稿,这本书清楚记得有投稿联系方式。

今来到此地,近距离感受到“人民”和“文学”,两个神圣的字眼,组合在一起无上神圣崇高。衷心祝愿人民文学出版社永远生机勃勃,永远是爱书人心中的圣殿。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忠实读者,也非常高兴地看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特别是网络直播活动丰富多彩,为我们广大读者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

(3)缅怀汪曾祺

在春日的气息里,3月27日上午,我们一行人赴福田公墓,祭拜汪老。来到汪老的墓前,大家推选汪泰老师代表我们,用清水抹布将墓石擦拭干净。随后,侯惟峰和陈玉华在墓前放置好鲜花,摆上汪老生前最喜欢喝的酒和菜,点燃他生前爱抽的香烟。大家一一在汪老墓前鞠躬默哀,表达对汪老的缅怀和无尽的哀思。一个名字如一部文学史,汪曾祺的作品深深地影响了我们这代人。

读汪老的作品,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他的人格魅力让人敬仰,他的一生淡泊名利,专注于文学创作,他的为人处世充满了智慧和谦和,他对待生活的态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应该如何去生活,如何去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挫折。

今天,我们一行人在这里纪念汪老,不仅是为了缅怀他的一生,更是为了传承他的精神。他的作品和人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像他一样,用手中的笔去描绘生活,去感悟生活,去热爱生活。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重印《汪曾祺自选集》一书时,汪老特地又写了一篇后记。他在后记中这样评价自己:“我觉得我还是个挺可爱的人,因为我比较真诚。”试想一下,如不是真诚的人,说不出这样坦诚的话。这种真城,表现在与人为善。又一句:“我有一好处,平生不整人”,这句话更加表现他的真诚、友爱、和善的作品之中……

当下,春风拂面。我想说:汪老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贡献是显著的,您的作品永远照耀在文学的天空中,引领我们前行,您的精神也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向您致敬,您的作品和精神永远与我们同在……

汪老,您用笔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也留下了您对这个世界的深深热爱与期待,您的文字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写作者的道路,也给了写作者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站在汪老的墓前,我们怀念汪老,怀念他的文字,怀念他的精神。他是我们高邮人,我们应该感谢汪老,是他的作品吸引了众多读者前来探访我们这座美丽的小城——高邮。我们深深怀念您,您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文学之光。

每一个读汪老作品的人,都能感受到他的魅力、他的智慧、还有他的情感,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永恒的纪念。让我们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品读他的作品,去传承他的文化遗产……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随笔|卞玉兰:遇见腊梅花——读汪曾祺《腊梅花》
汪迷部落 2024-11-05
随笔|王志成:忆汪曾祺赠签名本
汪迷部落 2024-05-10
写作|姚维儒:莲花池外少行人
汪迷部落 2024-05-09
散文|葛国顺:我们向汪曾祺学什么?
运河儿女 2024-04-29
别史|苏北:曾让汪曾祺感动的“天下第一汪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30
赏读|关于汪曾祺的100件小事(二)
凤凰网读书 2024-01-12
对谈|汪曾祺之子汪朗:我家老头儿很多事我们不避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3
随笔 | 指名道姓,想活成汪曾祺那样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