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行两万里 中国的“深海宇航员”
中国青年报 2023-05-15 14:38

不久前,国内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平台“海油观澜号”扎根南海,这标志着我国风电开发从浅海走向深远海。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深海重器的安装是由一支平均年龄31岁的水下机器人(ROV)操控团队完成的。

36岁的领队韩超是我国自主培养的第一个,也是全球最年轻的ROV总监。如今,他已操控着水下“钢铁侠”在寂静深海中“潜行”超过两万里。从我国首条1500米海底管线铺设,到全球首座10万吨级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超深水锚链系泊,再到我国首条深水SCR(钢悬链立管)回接、主脐带缆铺设……他带着中国年轻团队创下一个又一个海上安装奇迹。不久前,他获评天津市五四青年奖章。

人机合一 靠意念深海“飞行”

中国南海万顷波涛之上,我国首个1500米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能源站踩波踏浪、气定神闲。它能如此从容,是因为从海底伸出来的像八爪鱼一样将它固定住的16根系泊缆。

这些系泊缆的水下安装者就是水下机器人ROV,它浑身上下有3万多个精密部件。重,可推动上千吨水下结构物的安装;轻,可巧拧两毫米的钢丝。人类潜水的极限是300米左右,人力难以企及的深海便是ROV的“主场”,海底作业由它来完成。

水下机器人的操控者叫ROV领航员,人们给他们起了一个很有意境的名字——“深海宇航员”。而事实上,他们从不下水,在陆地上远远遥控着ROV在漆黑的海底完成各种复杂精细的动作。“靠意念在深海飞行。”韩超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作业时,他的双眼要盯着9台显示器和各种传感器数据,右手飞ROV,左手操作机械手,脚踩收放踏板;他的大脑精准“导航”出船舶、ROV以及水下设施各自的位置,“人机合一是最高效的工作状态”。

韩超之前,中国没有自己的ROV领航员,操纵深海机器人只有外国人可以做到。有人甚至断言,“中国可以把宇航员送入太空,但在ROV这一领域还差得远!”

22岁就登上甲板工作的韩超暗下决心,一定要争一口气 。操纵着没有真实触感的机械臂在水下飞行,所有的感官反馈只来自传感器数据和模糊的显示屏画面,这要求领航员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韩超天天泡在控制间和维修间,反复拆装机械零件,翻阅资料,啃下每一个专业词语,一点点摸清水下机器人的“脾气秉性”。

为了练好“飞行”技能,他抓住每一个实操机会来练习。同事经常看到韩超下班后一个人在办公室里拿着一个鼠标或圆珠笔念念有词,别人跟他打招呼他也不理,“到了有点疯狂的程度”。原来,那是他在用自己的“土方子”演练飞行线路。

苦练了5年的时间,韩超31岁那年考取了国际海事承包商协会颁发的ROV总监证书,成为我国第一名ROV总监和全球最年轻的ROV总监,打破了ROV领域只有欧美人才能胜任的技术神话。

战风斗浪 深海中的“定海神针”

在波涛汹涌的海上操控ROV就像“戴着厚重手套绣花”,水下作业复杂而精细,不会宽容任何细小失误。领航员除了要有过硬专业能力外,还要有强大的定力。

荔湾3-1海管铺设是国内首次超千米深水作业,那是韩超带队首次自主操作ROV。当时南海台风袭来,重十多吨的管子钩头上下起伏幅度超过5米,如同一条恶龙在海中张牙舞爪,而ROV要把这条恶龙擒住,将卡环卡进钩头。

水下浑浊,视线极为有限,挂钩起伏的钩头极有可能直接砸在ROV上,价值几千万元的设备即刻就会报废;若不挂上,船队一天待机费用就高达几百万元,工期也会被拖延。

“所有的人都等着你,成败在此一举,我恨不得把脑袋伸进屏幕里去看挂钩到底在哪!”韩超回忆那个惊心动魄的时刻。他是现场指挥官,必须顶住巨大压力。只见他静静观察钩头起伏的规律,看准涌浪间那不到1秒的稳定间歇,一举将挂环卡进了钩头。

现场掌声响起,他才惊觉,后背全部湿透了。后来他不断优化方案,将数小时的挂钩作业缩短到30分钟,助力项目提前10天完工,节省成本近3000万元。

2021年3月,“深海一号”的“中枢神经线”——主脐带缆铺设遇到了大难题,终端接头对接时发生超过140度的严重偏转,而安装要求偏转不能超过10度。水下多次调整位置均告失败,任何操作失误都将会导致接头严重损毁,对项目投产带来重大影响。

千钧一发之际,韩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紧张地指挥着两台ROV,把脐带缆快速拖离海床,再慢慢下放,边放边一点一点地调整角度,终于完成了角度反转和精准对接。

这举重若轻的操作背后,是韩超团队对操作精度的极致追求。他们分解验证了1200多个水下动作,在陆地试验150多天,ROV下水800余次,累计水下作业超1万小时,最终连接器安装速度与国际水准看齐,吸力锚安装精度远超国际同行。仅东区脐带缆铺设一项,就比计划工期提前22天完工,节约成本2800多万元。

过去一年,韩超和团队完成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等多个深海重器安装。

“海基一号”下水时,在湿拖缆剪切最紧要的关头,韩超操作ROV在瞬息万变的海流之中,寻找到机械手与湿拖缆刚好呈90度的位置,用恰当的力度和速度一次成功剪切,避免了导管架失位风险。而一丝一毫的偏差,都有可能让两者粘连,造成机械手扯断、水下机器人锁死和整个项目的停工。

韩超被同行称为可以在深海“镇住场子的人”。工作16年以来,他带队完成上百个水下施工项目,最多时每年出海超过200天,他操控ROV在寂静深海中“潜行”超过两万里,把中国人的脚印稳稳扎在1500米的大海深处。

让中国成为ROV工程应用“顶级玩家”

中国的ROV比西方起步晚了60多年,韩超清楚地认识到,不走上国际舞台就难以争取话语权。

马来西亚项目“首秀”,他们便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那是个超浅水项目。很多人以为水深越大作业越难,其实浅水对ROV挑战反而更大。因为水流急、能见度低、周围障碍物多,定位十分困难,被视为ROV的“禁飞区”。

不仅如此,这个项目靠近钻井平台,不断有泥浆涌出,环境风险非常高,潜水员不敢下水,亚洲的其他ROV团队也都不敢接手。韩超带领团队出战,一举突破国际行业协会规定的20米浅水作业限制,创造了9米超浅水作业新纪录。

在卡塔尔项目中,韩超带队连续奋战72小时,赶在超强台风抵达前完成作业,避免了船舶待机带来的重大损失。“作业结束时,国外业主团队来到了作业间,跟我们的队员一一握手,并伸出了大拇指,直呼‘Well done!Good job!’”时任项目经理的刘书胜说。

在伊朗、泰国等多个水下项目,韩超团队频频擦亮中国ROV的国际名片。英国厂家称赞他:“Mr.Han,你的点子值一万美金!”他也陆续收到了国外机构抛出的“橄榄枝”,有的行业中介直接开出了高昂年薪。

韩超总是一笑而过,在他心中,有比年薪百万更具有诱惑力的项目——带领中国ROV团队征战深水和海外,让中国成为ROV工程应用的“顶级玩家”。

2023年,韩超牵头成立了国内首个ROV“大国工匠”工作室,聚焦引领性、基础性难题攻关。他和团队制定了非常明确的规划,要打造世界一流的ROV作业公司和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国内ROV行业技术标准,牵头“卡脖子”技术攻关,推动ROV装备的国产化研发,真正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文/胡春艳 仝明磊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高产稳产!“深海一号”二期完成首批原油外输 年产量将增至45亿方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13
“深海一号”二期项目钻完井作业完成
科技日报 2024-08-27
深海“采矿车”背后的青年团队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2
深海重载作业采矿车“开拓二号”创我国深海采矿领域6项纪录
解放日报 2024-07-11
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完成海上安装
南方日报 2024-06-11
“深海一号”二期最大水下生产设施安装就位
科技日报 2024-04-10
我国首次在超深水海域完成海管清理作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8-20
我国最长深水油气管道铺设完工
上海证券报 2023-06-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