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水文总站8层办公楼内的走廊一角,长约1.2米、高约1.7米的一个鱼缸常常引人驻足。缸中水草茂密,20多种小鱼穿梭其间,缸底还铺设了底沙和鹅卵石。“鱼、水草、底沙、鹅卵石,包括水中的虾、螺、贝、蝌蚪、蜻蜓幼虫等都来自北京本地的真实水域。”市水文总站副主任黄振芳揭秘说,这些可不是普通的观赏鱼,而是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监测团队在每年的水生态监测工作中采到的活体鱼,像高体鳑鲏、彩石鳑鲏、中华青鱂鱼、中华沙鳅、泥鳅、麦穗鱼……“每采到一种新的鱼型,就放到鱼缸里。你看,这种五彩斑斓的鱼俗称五彩鱼、学名叫鳑鲏鱼,是水生态健康与否的风向标。”黄振芳指着鱼缸中一群小鱼说道, “这种鱼对水生态环境要求很高,只在水质良好、溶氧充足、生境条件完善、水生态指标健康的水域中生存繁衍。现在北运河、运潮减河、凉水河等河道都看见了五彩鱼,五彩鱼已经成为本市水域的广布种,说明了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黄振芳说,北京历史上的有文献记载的野生鱼类有85种,目前市水文总站生态调查团队已经观测到活体的达61种,已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的72%,表明本市水生态系统恢复势头良好。
据市水文总站副主任武佃卫介绍,该站自2009年起开展水生态监测,水生态监测站点已经由22个增至166 个,评价水体由48个增至148个,涵盖全市五大水系主要水体和第一、二批湿地名录中的全部湿地。“通过对河湖生境指标、理化指标、水生生物等水生态要素的监测和数据收集,分析评价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变化情况,为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提供依据,是河湖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内容,对加快推进本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武佃卫说。
实际上,从2020年首次向社会发布《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2019年)》起,北京水文总站已经连续三年对北京的水生态健康交出答卷。 “尽管我们监测的站点和评价的水体都在增加,但从水体的健康综合指数来看,健康水体的比例由73%提升到最高为85.8%。同时,包括浮游动物、大型底栖动物、水生植物、鱼类物种数均有所上升,显示出北京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日趋丰富。”市水文总站水生态监测评价科科长刘波表示。
据刘波介绍,2022年的《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及健康评价报告》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经过审核手续后仍会向社会公示。
同时,2021年,市水文总站还对外发布了《北京市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2021版)》名录。名录中选取宽鳍鱲、中华青鳉、马口鱼、翘嘴红鲌、鳑鲏(俗称五彩鱼)、中华新米虾为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当有这些物种且可长期健康存活时,可初步判断该水体处于健康等级。
“我们在2021年水生态监测过程中发现,水生态健康等级指示物种频繁现身,分布范围逐渐扩大,数量也大大增加。”刘波介绍说,在水库型水体、永定河水系及潮白河水系上游山区河段、拒马河中健康等级指示物种中分布最为丰富。城市平原河段及健康湖泊水体中,“五彩鱼”分布最为广泛,值得关注的是北京市二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马口鱼、宽鳍鱲也变为“常客”。“这表明北京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取得成效,水生生物体现出‘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刘波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畅
编辑/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