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如何助力“平视世界的一代”
中国青年报 2022-11-28 13:37

11月10日,在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的课堂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教师袁靖乔向孩子们展示了一组图片,左边是中式建筑,右边则是西式建筑。“请同学们说说对这两个建筑的看法。” 袁靖乔说。

在课堂总结环节,袁靖乔告诉孩子们,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只有在交流当中才能融合,在融合当中才能进步。

这一堂课通过互联网分享到了第十届国际理解教育学术年会的现场。从不同建筑文化的对比,到不同服饰穿着的分析,再到历史文化的梳理,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包罗万象。

在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看来,国际理解教育是通过课程目标和实施路径探索,帮助孩子们理解国际文化,在与世界对话之中传播好中国的声音,讲好中国的故事。

引导中学生在课堂思考“天下事”

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课堂?

一开始,电子科技大学实验学校地理教师朱宏骁也摸不着头绪。这位年轻的地理教师查了资料后,尝试把全球争议性话题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世界文明与冲突。他选择了以热带雨林的破坏为切入口,让学生回家仔细翻看洗发露、土豆片等产品的配料表,找一找是否有棕榈油的配料。

在《热带雨林的命运》课堂上,朱宏骁向孩子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我们的日用品需要消耗大量的棕榈油,但会对热带雨林带来破坏,那么会选择开发还是保护?他把孩子们分成了热带雨林的原住民、政府和日用品公司三个阵营展开辩论,让不同阵营的学生去尝试说服对方。

辩论之中,他发现有的孩子气得脸鼓鼓的,有的孩子忍不住滔滔不绝。在课堂总结环节,他追问学生们,除了辩论是否还有别的方法可以推动解决矛盾冲突。如果不同立场的人愿意合作,去为热带雨林的保护和开发作出贡献,那么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好。

在这位地理教师看来,国际理解课程的核心是要告诉学生们:“尊重、理解、合作才能推动世界进步。”

在教学研讨中,成都市武侯区教科院教研员武婷婷也曾有类似的困惑: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究竟应该呈现什么样的课堂,要如何选择与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相匹配的教材?经过摸索后,她发现要选择能体现人类文明进步与发展方向的题材,且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息息相关,让内容具备科学性、趣味性和育人价值。

“让学生参与跨文化的交流,以游学、辩论、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形成对文化艺术交流融合的认知。” 武婷婷说。

从事国际理解教育探索长达12年,成都市温江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赖政坦言,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经历了从模糊到清晰,课程实施上从局部到系统,教学模式上慢慢实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与中小学教育工作及其他课程体系的融合。

就在今年5月,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印发了《中外人文交流教育实验区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指南(试行)》。其中为国际理解教育写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中小学依据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参考国际相关文件和经验做法,为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和交流能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而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的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其中还强调,目前实施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的学校共148所。

国际理解教育发展遭遇“成长难题”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的学校正遭遇哪些“成长难题”?

近年来,首都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晓阳带领团队去往北京、山西运城、大连、成都、深圳、江西九江等6个地区的14所中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实践调研。他们与学校校长、教学副校长、参与国际理解课程教学的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并向13所学校发放问卷调查,从课程目标达成度、课程类型丰富度、课程主题包容度、教学方式多元性7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调研团队与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合作撰写了《从理解到实践: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框架2021-2022》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超过20%的学生表示,至少每个月能参与一次专门开设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或学生国际组织模拟活动;超过30%的学生表示,至少每个月能参与一次与国际文化、全球问题相关的主题班会。

但问题也在报告之中显现出来。王晓阳介绍,由于专业团队、师资队伍、场地资金、培训机制等资源比较欠缺,学校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中还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比较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施效果也不明显。

通过调研报告数据比对分析,目前学生“对国际关系、世界发展动态的认识” “与不同国家人的沟通交流能力”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以及“对自己充满信心(自我价值)”等方面的综合评分较低,在学生国际理解素养和行为的培养上还存在短板。

在调研之中,让王晓阳担忧的是,“部分学校觉得国际理解教育跟高考没有关系,在时间和资源投入上较少。”在他看来,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增长国际视野。其中对于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有不同梯度的要求,比如在小学阶段可以通过活动建立起对世界的感性认知,而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则可以深入探讨不同价值观差异。

王晓阳发现,由于目标缺失,各学校国际理解校本课程的组织缺乏核心价值观,难以把国家政策中对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要求落实到教学活动中,缺乏与目标相适应的课程质量评价标准。

在师资力量和教研工作上,国际理解教育也存在发展短板。超过80%的教师提到缺乏到国外交流机会和教师培训;超过70%的教师提到出于安全考虑不方便开展活动,以及升学压力、缺乏课程资源等困难;超过60%的教师提到缺乏政府支持、缺乏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缺乏国际沟通的技能等问题。

王晓阳认为,国际理解课程可以开展模拟联合国、在线与其他国家学生交流、主题班会、英语角等活动。“只要学校给予支持,教师组织就能开展起来,但目前来看开展水平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程度。”

教育需要助力“平视世界的一代”

在成都王府外国语学校,初一一班陈家琪通过视频电话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以前觉得只有旗袍最好看,但在美术课堂上,老师分享了其他国家的服装图片,慢慢去接纳了不同服饰,理解了其他国家小伙伴的文化。”

在05后初中学生李锡广的眼中,唐朝古建筑和西方的城堡一样壮观辉煌,“在课堂里,我明白不要去贬低其他国家文化,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与他们的父辈相比,未来青少年走出去的道路越来越宽,沟通合作的朋友圈越来越大,他们将在与世界各国青年的交流合作中展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青春担当。”在北京王府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军看来,未来的青少年一定是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一代,他们要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多元文化,并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10年发展,如今部分学校的国际理解教育结合当地特色探索出一条条新的发展路径。成都的学校把川菜、川剧、武侯祠、羌藏彝文化等为代表的川渝特色文化设计成课程内容;深圳的学校则利用其特有的地理优势,与港澳及在深高新技术企业,开发大量具有珠三角特色的课程内容。为了提高国际理解教育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了国际理解教育课堂教学设计优秀案例征集和评选等活动,形成一批可供研讨和交流的国际理解优质课例。

成都市大弯中学教学课程中心副主任陈道丽发现,国际理解教育课堂越来越“活”了。“依托本土资源,把中欧班列沿线国家的风土文化体验之旅引入课堂,摆脱了课本和材料的束缚,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国际文化。”这位一线教师建议,国际理解教育不仅仅是口头的教育,而在未来可以打造一种实践性、体验性的新型课堂。

要真正破解国际理解教育地区不均、课程目标不清等问题,王晓阳深感道路还很长,他认为,未来还要进一步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国际理解教育框架体系,加强对国际理解教育不平衡发展及地区差异的认识,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践的研究。要系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素养标准及评价体系和国际理解教育的经验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教育课题,但系统化研究仍然任重道远。”王晓阳说。

文/杨洁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AI技术助力课堂,密云区召开中学教学工作现场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8
构建推进劳动教育的“四个体系”
中国教师报 2024-05-02
北京经开区三课程获评2023年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亦城时报 2024-04-12
广州去年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8.72万个 推动1-8年级人工智能教育全面普及
广州日报 2024-01-12
明年北京将设一批教学改革实验区,中小学启动“课程改革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9
澳大利亚小学教育课程对农村小学教师全科培训的启迪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2023-10-08
职业院校何以为“双减”助力
中国教育报 2023-10-01
艺考培训规范管理后——做强校内艺术教育 优质师资从哪来
光明日报 2023-09-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