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交所运行满9个月: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优化 增量“资金活水”不断涌入
证券日报 2022-08-15 15:09

8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以下简称“北交所”)开市运行满九个月,截至目前,北交所上市公司达105家,总市值接近2000亿元。此外,增量“资金活水”也在不断涌入,第二批3只北交所主题基金获批,公募基金取消精选层投资比例限制,社保基金、保险资金、QFII均已进场。

“北交所开市以来,市场平稳运行,当前已初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各项基础制度得到市场检验,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效果凸显。”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优质标的投资价值凸显

近一个月,北交所迎来3只新股,其价值引导和价值发现功能进一步优化。

以8月8日上市的海泰新能为例,在上市首日收涨27.4%后,第二个交易日更是喜提涨停。此外,派特尔、惠丰钻石也均实现上市首日上涨。截至8月12日(上一个交易日),上述3家公司当日收盘价与上市首日收盘价比较均实现上涨,其中最高累计涨幅达20.84%。

“部分优质标的的投资价值凸显,赚钱效应‘点燃’市场情绪。”常春林表示,北交所市场优质企业集结态势正在形成,近期北交所新上市的公司均质地优良,海泰新能、惠丰钻石等是工信部认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派特尔则入选“2021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3家公司均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也都处于国家重点发展的热门赛道。此外,海泰新能则是北交所首家净利润过亿元的上市公司。

“下半年以来,北交所共公开发行14只股票,其中上市首日破发的仅有4只,但后期涨势较好。从6月份至今,如果参与每一只股票打新,现在收益率可达20%。”广东力量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为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谈及北交所个别新股破发的原因,一位市场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除受今年大环境影响外,北交所与沪深两市股票发行机制有所不同,在沪深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均属于首次公开发行,而北交所上市公司,在上市前就已在新三板挂牌发行,股东结构较为复杂。同时,北交所与沪深交易所相比,实际控制人、董监高上市后锁定期较短。故而北交所公司股价或多呈现先低后高的走势。

“北交所公司上市初期博弈更加充分,相当于解禁压力提前释放,中长期看,随着企业业绩增长,其投资价值会逐渐凸显。”有接近监管层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8月份,北交所还创下开市以来审核速度的新纪录,华岭股份、中科美菱两家企业从受理到上会仅用时37天。截至目前,申请北交所上市企业从受理到证监会注册,平均用时149天。

“很多企业在6月份根据2021年年报集中申报,因此当前北交所集结了一批优质企业,面临重要的战略窗口期。”朱为绎称。

北京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交所当前首要建设任务就是为优质企业开通上市“快车道”,尽快形成高质量的初始上市数量“上规模”,充分释放投融两端需求、有力支撑北交所市场深度和广度、有效保障市场功能发挥和生态形成。

“从中长期来讲,发行审核提速将持续吸引优质企业在北交所上市,而优质上市公司又是证券交易所的基石,将持续为投资者带来赚钱效应,进而吸引更大规模、更多类型的投资者参与北交所市场。”常春林称。

“投融两扩”方可实现“投融两活”

北交所流动性问题一直是市场较为关注的话题。近期,北交所管理层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优化流动性。

7月23日至24日,北京证券交易所副总经理张梅表示,加大特色制度供给。以投资者需求为导向,稳步推进交易机制创新,推动混合做市、融资融券等制度尽快落地实施。不断优化市场生态,扩大投资者队伍,丰富投资者类型。

7月29日,北交所市场发展部总监黄磊表示,构建股票基金和衍生品多种类型的市场产品体系,通过投融两端的主体汇聚、资金汇聚,提升市场的交易便捷性和交易的效果。

对此,周运南认为,为了“上规模”时,避免出现“面多水少”的情况,唯有北交所“投融两扩”(即投资和上市),方可实现“投融两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针对进一步提升北交所流动性,周运南建议,首先,首批8只北交所主题基金已建仓,第二批3只主题基金正在募集流程中,呼吁成立并放行更多主题基金上市;其次,虽然众多券商和存量公募基金都积极表态投资北交所,但部分仍是“雷声大雨点小”,为此北交所应持续改革并引导和吸引更多存量资金入市;再次,给予机构投资者,特别是大型长期投资机构在网下打新、战略配售、公开发行、定增、可转债、优先股等投资渠道上适度的倾斜;最后,尽快落地北交所指数,研发并推出指数化产品及延伸产品,丰富社会资金投资北交所渠道。

朱为绎表示,除了出台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的政策,还需解决北交所的再融资问题。北交所不能只提供股权融资产品,还需要尽快推出公募可转债等产品,以提供给上市公司更多选择。

编辑/范辉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