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如何让孩子感知生活美好
中国教育报 2022-05-22 09:27

一场突如其来且旷日持久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生活的平静,让我们习以为常的美好生活遇到了巨大挑战,我们不能再尽情享受美食美景,不能再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与影响。可以说,疫情让美好生活的外延变窄了,但从某种角度为家庭教育回归初心提供了契机。

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但亲子陪伴的一个痛点是不少父母没有意识到,陪着不等于陪伴。比如有的父母一边刷手机,一边看着孩子写作业,还有的父母带孩子出来吃饭,坐在一起但不交流,各自拿着手机刷刷刷。甚至一些父母自己也沉迷网络,这样的陪伴几乎毫无价值。

其实有很多高质量的陪伴方式,比如亲子阅读、游戏、劳动、运动等,通过看见需求、共同参与、积极交流、建立互信这几个方面,可以让孩子们即使在疫情中也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与丰富。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老大12岁,老二5岁。在我家的这些陪伴方式中,我努力给予孩子们高质量的陪伴,和他们建立更好的关系。

我的大女儿今年12岁,上初一,已经住校了。青春期的孩子容易和父母闹别扭,但又特别需要倾诉与关爱。作为母亲,我也希望了解她的情况和想法,希望和女儿之间有亲密的关系。每周六晚上她回家的时候,我会和她一起上健身课,然后在轻松的环境下聊聊她的校园生活、她的小八卦之类,这已经成为我们每周的例行活动。

我家二宝非常喜欢拼乐高,乐高兴趣班在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了,每天晚上孩子爸爸都会陪他一起拼乐高。每晚睡前,我们也一定会有半小时的亲子阅读时光。这些和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亲子关系,也消减了疫情对家庭生活的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用心的陪伴才能提升双方的互信,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才会第一时间与父母沟通。

建立基于互相尊重的双向沟通

在互相尊重基础上的双向沟通,是让孩子感知到美好的重要方式。疫情防控期间,居家上网课让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面临巨大挑战。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破局点。父母可通过沟通,帮孩子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和计划,做好学习与娱乐的时间分配。建立这种沟通机制时父母要注意四个原则。

一是建立亲密但有界限的亲子关系。最近在一些心理类综艺节目中,有不少孩子倾诉自己的苦恼都是来自父母的强行包办,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和什么人交朋友,父母都要管。这种毫无边界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到窒息。

二是改变衡量孩子的标准。父母需要有正确、科学的成才观,而不是将分数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这也是缓解亲子矛盾,与孩子建立好的关系的重要前提。每个孩子的能力与特点都有差异,有的孩子擅长学科学习,有的孩子擅长体育运动,有的孩子动手能力特别强,有的孩子是社交达人,这些都值得家长看见并肯定。

三是因材施教,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在家庭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其实比在学校教育中要容易很多。在学校,一个班主任要管几十个孩子,一个科任老师可能要管上百个孩子,但在家庭里,父母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好这件事情,让孩子发挥自己长处,获得成长的价值感与满足感。如能做到这一点,亲子之间的沟通压力也会小很多。

四是坚持赏识教育,这是有效沟通的重要一环。父母会欣赏孩子,并及时地肯定与鼓励孩子,既是有效沟通的润滑剂,也是孩子持续成长的基石。

当然,这几个原则的底层逻辑是父母将孩子看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劳动教育和言传身教是法宝

甜和苦是对立统一的,通过劳动让孩子感受生活的艰辛,有助于让他们体验生活的美好和来之不易。比如网络上曾有一个案例,一位父亲通过劳动教育让厌学的儿子体会到了“是笔重还是锅重”。

中国的父母容易忽略让孩子做家务劳动的重要性。通过一组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小学生每天的劳动时间是最短的,其中美国小学生是72分钟,泰国小学生是66分钟,英国小学生是30分钟,而中国小学生只有12分钟。有的中国家长还习惯把家务劳动作为惩戒孩子的工具,这也是非常不可取的。疫情防控期间,父母不妨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让他们既培养生活技能又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和不易。

在家庭教育中还有不可忽略的一点是,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父母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对自我情绪的自控能力,还有持续向上、向善、向美的能力等,都是孩子成长的助燃剂,能有效帮助孩子感受成长与生活的美好。

我女儿最近在学校参与了一次班级演讲,她演讲的主题是语文的学习方法。她在演讲中总结语文学习的秘诀是“广泛阅读勤练笔,表达完整常练字”。在“勤练笔”这个环节,她引用了我的微信读书笔记。我有每周读一本书的习惯,有时也会和女儿共读一本书。我发现,自己的学习与阅读习惯,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了很大影响。

无论在什么环境下,家庭教育的本质不会改变。即使面临疫情的挑战,父母依然可以用心让孩子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成长的动力。

作者/汪凌,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编辑/崔毅飞

相关阅读
耐心倾听孩子需求疏导青春期“逆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有一类孩子厌学是在呼唤父位回归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3
家长如何让孩子爱上劳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7
亲子陪伴应坚持儿童友好的四大法则
中国教育报 2023-05-28
普法|为争抚养权不顾孩子受惊哭闹 东城法院发出家庭教育令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5
家长如何走入青春期孩子的内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0
把亲子阅读作为家庭教育“营养餐”
中国教育报 2023-02-19
孩子寒假怎么过?上海家长学校发出寒假生活指导
中国新闻网 2023-01-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