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整洁的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小商品整齐摆放,但物品下方的“价签”标注的却不是金额,而是“分数”……在密云区大城子镇河下村的“爱心超市”里,“硬通货”不是金钱,而是村民日常表现所获得的“积分”。
据“超市”负责人王海波介绍,道德积分制度始于2020年,起初是从推行垃圾分类积分获得的灵感,想到能否将积分制度扩展到乡村治理更多方面,于是通过村“两委”研究决定,在村里实行“道德积分制”,这一计划得到了北京亿亩地集团的支持,这家公司将长期赞助道德积分爱心超市。小件的油盐米面,大件的电视彩电,都可以用“积分”换走。
积分规则简单易懂,村民自觉实行垃圾分类、保持自家周边整洁卫生每月10分,邻里和谐每月10分,参与村内公益活动一次100分,志愿参与疫情防控工作200分,好人好事300分,每年评选出孝老敬亲家庭奖励500分。分数可以累计,达到一定数目就可以兑换到相应物品。村委会每月将各家各户爱心积分公示,利用“村村响”广播对领取情况进行通报,对爱心事迹进行表扬,保证公平公正的同时,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获得爱心积分的积极性。
最显而易见的效果体现在自觉垃圾分类上面,走在河下村的路上,鲜少见到果皮乱丢、杂物乱摆的景象,村民在路上嗑个瓜子,也会一直把瓜子壳攥在手里,回家再扔到“厨余垃圾”桶中。
道德积分不仅在垃圾分类上面发挥了作用,还在润物细无声地改变着村民的精神面貌,让“有德者有得”。
村民周小华说:“以前觉得道德积分很新鲜,会考虑干什么能积多少分,但现在垃圾分类、美化环境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舒服,对邻里友善也让生活更舒心和谐,其实记不记分无所谓。”在小周看来,积分只是一种形式,当文明善举成为日常习惯、成为家风传承时,积分高低其实无关紧要。
河下村爱心超市开办两年来,共为村民兑换各类生活用品价值4万元,有效滋养了乡风文明。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毅飞 通讯员 郑馨怡
编辑/高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