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5分钟“泡面番”叙事领略世界遗产风光 这部纪录片带你看“国宝”
封面新闻 2021-07-25 17:07

src=http___wx3.sinaimg.cn_large_71ef3885ly1gsnqcx78p9j21hc0u0ad1.jpg&refer=http___wx3.sinaimg.jpg

“我等你很久了!”一个图腾发出了这样的问候。在亘古悠远的音乐声后,良渚历史穿越5000年的风霜扑面而来……这是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中的一幕。

7月23日,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行,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开播。用每集5分钟时长的体量,展示着中国世界遗产的风貌与魅力。该片从数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讲到当今活态的文化景观,从地球与生物的演变到大自然的造化与馈赠。它以一种轻松欢快、通俗易懂的诉说,让人们倾听世界遗产讲述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

360截图20210725160021164.jpg

5分钟“泡面番”叙事 快捷游览中华遗产地

大熊猫“汤圆”向妈妈撒娇,想要出去耍;大足石刻的牧牛人说修复人员做的保养太舒服,他要去享受一下再聊天……打开纪录片《中国微名片•世界遗产》,就能看到位于中国的世界遗产所带来的视觉和人文故事的享受。

据悉,该片第一季精心选取了北京皇家祭坛——天坛、云冈石窟、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澄江化石地、良渚古城遗址、大足石刻、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等15个地方予以呈现。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动辄每集四五十分钟的叙事,该纪录片采用了5分钟的叙事体量,快捷游览遗产地,也是对世界遗产的微缩表达。这种“泡面番”式的节目长度和个性化表达,充分考虑了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审美。

无论是叙事方式、节目篇幅还是文字风格,它都颠覆了人们对纪录片的过往印象,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文物、让自然“发出声音”,把厚重的历史轻松生动地带到人们眼前,也建立了与年轻观众匹配的对话体系。

360截图20210725160009238.jpg

从专业研究者到普通百姓 特殊“讲述人”娓娓道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楼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松生、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导演张春一起共话客家先祖不断寻找的“梦中理想国”,以及土楼生活背后蕴藏着的人生哲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古歌代表性传承人马建昌,通过一首首古歌,叙述着哈尼人在1300 年的时光中是如何将大地雕刻成壮阔的梯田……

值得一提的是,在该片中,每一个世界遗产地都设置了一位特殊的讲述人,从专业研究者到生活工作在遗产地的普通百姓、工作人员,或是拟人化的动物,或是当年的石匠、崇拜的图腾,他们都以自己的视角敞开心扉,将千年云尘中发生的那些故事向观众娓娓道来。

譬如,一块枕状玄武岩,守望着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讲述自己的族群在千万年来如何被地球揉捏切割、溶解沉积;叫做“素芬”的熊猫带着它调皮的幺儿“汤圆”出场,介绍雪豹、岩羊、珙桐、绿绒蒿等珍稀动植物邻居,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画像……

而为了加强本片的权威性与科学性,主创人员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来展现和诠释。其中,就有用三维模拟澄江化石地的早期海洋生态,观察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个窗口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时,还采用了动画展示良渚王的祈祷仪式,当时的先民是如何修筑拦洪水坝,还有从黑陶刻符罐飘出的是怎样的神秘符号……这样的影像处理鲜活生动,产生了“拟境”效应,能够帮助观众达成对自然景观、文物景观的深层记忆。

文/李雨心

来源/封面新闻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双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08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何以申遗成功?
工人日报 2023-10-02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成为我国第57处世界遗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9-17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3-09-17
文化遗产蓝皮书:“十四五”期间我国世界遗产有望达到60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4
联合国报告:到2050年世界遗产地冰川三分之一将消融
新华社 2022-11-04
遗产旅游能带来什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