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次诺奖提名、当过双重间谍、徒步穿越非洲,他的传奇一生堪比好莱坞大片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1-04-04 14:59

2021年4月3日是英国文学大师格雷厄姆·格林逝世30周年的忌日。当晚19时,读客文化联合北京SKP RENDEZ-VOUS书店,共同举办了名为“格雷厄姆•格林,时代意识和焦虑的伟大记录者”的对谈会。活动邀请了编剧史航和作家止庵,在现场与读者们一起阅读了格林留给我们的至善至深的故事,分享了他被诺贝尔奖提名多达21次,被誉为诺奖无冕之王的传奇人生;探讨他笔下的人性和人物,及为什么我们今天依然需要格林的故事。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终未能如愿,或与创作诸多犯罪间谍小说有关

在67年的写作生涯里,格林创作了超过25部小说。已公开的诺贝尔奖档案显示,早在1950年,格林就首次获得了诺贝尔奖提名,在1967年之前,格林获得过11次提名,一生提名更是多达21次。比起已连续9年成为诺奖热门的村上春树,格林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无冕之王”更为名副其实。在当今中国文艺评论界,比如止庵看来,格林没有获奖,实为诺贝尔文学奖的一大损失。

1980年,《伦敦星期日时报》采访了瑞典文学院的三位评委。当被问及为什么不把奖授给格林时,阿图尔·朗科维斯称:“格林太受大众欢迎了,再说,他也不缺钱。”安德斯•奥斯特林表示:“我很遗憾格雷厄姆·格林一直没能得奖。他的名字会给我们的获奖名单增光添彩。”而另一位评委拉斯•福塞尔直率地指出:“没有把诺贝尔奖颁给格雷厄姆·格林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有一次马尔克斯和格林一起乘飞机时,他问格林为什么文学院不授予他诺贝尔奖。格林回答道:“因为他们不认为我是个严肃作家。”据悉,格林在创作《命运的内核》《恋情的终结》等严肃文学的同时,也创作了诸多犯罪间谍小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可能是他与诺贝尔失之交臂的原因。

在一份解密的诺贝尔委员会议事纪录里显示,1961年,格林距离桂冠仅有一步之遥。但最终,委员会出于地区的考量,为了鼓励提拔更多的第三世界的作家,最终还是将诺贝尔奖颁给了南斯拉夫作家伊沃·安德里奇。在此之后,格林继续等待了30年,直到1991年去世,终未能如愿。

虽然格林一生21次与诺贝奖失之交臂,却圈粉无数,诺贝尔获得者马尔克斯、福克纳、V.S.奈保尔、J.M.库切、威廉·戈尔丁、马里奥·略萨将其视为精神偶像和导师。

微信图片_202104041357431.jpg

编剧史航和作家止庵

当过双重间谍徒步穿越非洲,传奇的一生堪比好莱坞大片

1904年,格雷厄姆·格林出生于英国赫特福德郡伯克姆斯特德,毕业于牛津大学,先后从事过记者、编辑、评论员等工作,后成为职业作家。1932年以《斯坦布尔列车》成名。 

值得一提的是,格林尤以间谍小说闻名,而他本人也为英国军情六局服务过,可谓作家中的“007”。他的间谍身份向来神秘莫测,有人说格林天生就是当间谍的料,因为如果他有什么秘密,别人就绝对不会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格林的妹妹伊丽莎白已经在为英国军事情报六局工作。经过她的介绍,格林也于1941年加入了MI6。后又认识了军情六处主管金·菲尔比,日后金成为了苏联的双重间谍。这些经历让格林成为公认的间谍小说圣手。

格林热爱刺激冒险,他说:“造访扰攘不安的地区成了我的习惯,不是去寻找写小说的素材,而是去重新获得不安的感觉。”1935年,30岁的格林首次离开欧洲,开始了长达四周的非洲内陆探险之旅。他需要徒步穿越长达350英里的森林。西非作为格林的第一次长途旅行,它的意义正如多年之后格林自己所声称的那样,是一次“改变人生的旅行”。

他的一生足迹遍及南美、东欧、亚洲和非洲,同时以自由投稿人的身分继续发表著作。他游历于墨西哥、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正是以这些被他称之为世界上“最原始和偏远的地区”为背景,成就了他的很多小说:如《命运的内核》发生在西非塞拉利昂,《权力与荣耀》在墨西哥,《我们在哈瓦那的人》在古巴,《安静的美国人》在越南。格林在旅途中不仅充满了血泪经验,同时在精神上也不断放大着与自然搏斗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2104041543151.jpg

解读格林作品的两种俯视,《我们在哈瓦那的人》很适合在高铁上看

分享完格林的传奇人生,在对其作品的讨论环节,作家止庵称,格林跟毛姆都是一类作家,他们是接近于俯视看这个世界的人。作家有好多种,有的人仰视这个世界,有的人平视这个世界,还有人俯视这个世界,福楼拜也是典型的俯视这个世界的人。

“格林的这种俯视。在他这两种作品里表现不太一样,第一种作品,比方说我们就以《我们在哈瓦那的人》为例,这是典型的俯视的作品,你会发现作者,这里面所有发生的事,都是一个玩笑。你认真办一个事儿,也是一个玩笑,当玩笑办,也是一个玩笑。”止庵介绍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哈瓦那一个人被发展成为一个当地间谍组织的头,他发展了什么组织,发展什么人,送来什么情报等等,英国军情五处都在很认真研究他的事儿。

“他发来的那些信息,别人一看就知道不对,但他做一个很深刻的理解,最后越弄越真,所有的人,包括这里面人的对话,非常好看。我觉得这本书特别适合坐高铁,比如你到上海去,或者坐飞机看这本书,非常好的一个读物。”止庵认为,格林在这部作品里面所有人说的话都是非常好的,人物之间互相在那嘲笑,你笑我,这个人他还笑话我,每个人都在那嘲笑别人,都在抓住一个人话中的小把柄把它变成一种笑料,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荒诞剧,就是一个可笑的世界。

而在《问题的核心》这本书里面,它还是俯视,但是这个俯视跟别的不一样了。他是带着悲悯的心情,及很强烈的同情心去俯视这个世界。“所以他在两种作品里面,投入的情感是不同的。当他投入情感更多的时候,我们读起来就沉重,当他投入情感少的时候,我们读起来就轻松,但是俯视的眼光,看芸芸众生都非常可笑,这个眼光实际上是一样的。”止庵说道。

微信图片_20210404154315.jpg

当下的读者为何还要读格林作品?他揭示人类脱离原来生活轨迹后的困境

对于当下的读者来说,为何要读格林这样一个作家的作品呢?止庵认为,格林所有的作品里面有一个总的东西跟我们相关。“我在三、四十年前读他,现在又一次读他,还能打动我的东西就是他笔下这些人物,都是一些脱离了自己固有惯常人生轨道的人,他们都是从原来的生活秩序里,被自己和被外界给抛出来的人。这么一个人,如何面对自己以后的人生,如何面对跟自己相关的那个世界。”

止庵进一步举例说,当下大家都是很平静地、安全地在自己的生活轨迹里生活,但突然发现一个事儿把大家都卷到另外一个世界。比如,去年发生的疫情就是这样一件事情,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原来的生活计划。“我已经退休了,以前一年要出去旅行四五次,这次旅行下次去哪,我都要提前做规划,并去完成这个计划。但是疫情来临,突然生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这个时候我们身上都有格林笔下人物的影子,即脱离了原来的生活轨迹后不知所措,我觉得他就是揭示了人类这个困境。”

在止庵看来,这一点可以概括格林几乎所有的作品,包括《人性的因素》也是这么一部作品。一个人是一个双面间谍,他是出于信仰。这个时候突然发生一个事儿,他要被发现,可是很奇怪地,这个事儿转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了。那个人代替他被消灭掉,他又安全了。但是这个时候他的生活就开始改变。

“格林跟我们最大的相同之处是在这里,他真的揭示了我们人类的命运,这个命运可能是因为一次工作变动,一次亲人的离去,或者是婚姻的波折,恋情的终结等等,把我们突然拐到另外一条道了,他写的是这条道上的事儿。”止庵总结道。

供图/主办方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弓立芳

相关阅读
新晋诺奖得主约翰·福瑟是何来头?诺贝尔文学奖是怎么评选出来的?
文学报微信公众号 2023-10-05
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米沃什颠沛于20世纪历史的壮阔一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8
止庵:真正爱读书的人绝不会因为看了短视频而不读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4
文学|“大言莫言·诺奖十年”:十年前的今天,中国作家首次走进诺贝尔文学奖殿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0
感悟|我们面对别离,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 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
新经典 2022-07-31
诺贝尔文学奖爆冷?知乎答主表示“怼到我专业命门”
北京青年周刊 2021-10-08
评剧电影《安娥》首映 讲述燕赵才女传奇一生
中国新闻网 2021-07-16
对谈|止庵:对徒劳之美 有一种痴迷
北京青年报 2021-06-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