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建筑工地打工,一年到头挣两三万元。现在在家挣钱,一年下来轻松挣十几万元。”博峪村村民高吉庆说。看到他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很难想象他曾经是因学因病致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高吉庆借助精准扶贫政策贷款5万元,凑钱开办了一家农藏家乐,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10多万元。4年来,高吉庆不仅还清了贷款,还扩大了农藏家乐的经营规模。
近年来,高吉庆所在的博峪村以乡村旅游为首位产业,突出党建引领,依托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生态+旅游+服务业”模式。截至目前,博峪村开办农藏家乐75家,2019年旅游业收入56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万元以上。
环境整治,建设绿色博峪
沿G316国道进入卓尼县,干净的道路提示游客已进入“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十三五”期间,甘南州实现了4.5万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的目标。
2016年以来,博峪村借助“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东风,对全村住房进行风貌改造,并硬化村内巷道,安装地下管网,改造动力电,架设网络,新建停车场、文化广场……基础设施面貌焕然一新。
“面子”好看了,“里子”也要改造。木耳镇镇长陈继荣介绍,博峪村开展“七改”工程,即改厕、改厨、改院、改房、改圈、改炕、改人。
“咱们把‘改人’放在第一位,如果人的思想观念改不过来,其他六改都难以推进。”陈继荣说。
生态文明建设并非一日之功。老支书王永顺回忆,20世纪90年代,村民主要靠伐木获得收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出台后,村民主要靠传统的农牧业维持生计,收入增长缓慢。
脱贫致富,离不开产业转型升级。“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建设,为博峪村发展旅游业奠定了基础。经过多年努力,生态环保理念已深入人心。每天早晨8点,村民会自发地清扫房前屋后。走在博峪村的街道上,石板路面纤尘不染,路边的花草盆栽散发出温馨的生活气息,古朴的藏式院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古老的博峪村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党建引领,激活内生动力
发展旅游,博峪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博峪村距离卓尼县城仅5公里,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博峪村北有洮河缓缓流淌,村东南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峪沟,土司衙门遗址坐落村内,汉藏民族聚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
产业发展思路有了,如何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成为新问题。
木耳镇副镇长、博峪村包村负责人方斌说:“开办农藏家乐至少要投资七八万元,尽管部分群众拿得出钱,但考虑到风险,他们的态度犹疑不定。”
王永顺家门口贴着一块小牌子,上面写着:党员家庭户,王永顺,承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王永顺是村里第一批开办农藏家乐的人,第一年的营业收入就超过50万元。
“党员必须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斌介绍,木耳镇党支部带领党员到陕西袁家村、青海循化县等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熟的村落观摩学习。“考察后,党员的思想变化特别大。2017年,博峪村开了8家农藏家乐。这8户党员示范户就是咱们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一炮打响后,原本犹疑的群众开始主动去党员示范户家里参观学习,家家户户开始翻修房屋,为开办农藏家乐做准备。
2018年,博峪村农藏家乐协会成立。协会对农藏家乐的饭菜质量、价格、环境卫生、从业服务进行监督管理,并设置“红黑榜”、开展星级评定,激励村民提升服务质量。
截至目前,博峪行政村193户村民,共开办农藏家乐75家,特别是其下辖的自然村力赛村,全村57户村民,开办农藏家乐48家。今年受疫情影响,4月份农藏家乐恢复运营以来,博峪村旅游业收入4800万元,接待游客42.6万人次。
完善旅游产业链
大盘鸡、鹿角菜、腊肉炒蘑菇……地道农家菜吸引着来自卓尼本地和周边市县的游客。
方斌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让游客吃好,还要让游客在这里玩得开心、住得舒心。”
开办农藏家乐,只是博峪村发展旅游产业的开端。
走进力赛村的田园综合体,尽管深秋的花海已经凋谢,但是不难想象夏季花朵盛开、随风摇曳的美丽景象。
为了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让农民增收的渠道多起来,2019年,力赛村村集体流转130亩土地打造了集观光、采摘、经济作物种植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去年田园综合体承包给第三方公司,从7月初运营到年末,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6万元。今年改由村里的几位致富带头人运营,实现了自己‘当家做主’。”方斌介绍。
此外,占地1200平方米的藏式特色苫子房博峪庄园、隐藏在森林中的度假酒店格尔康……这些已投入运营的村集体经济项目正在让博峪村的旅游产业链日臻完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今,博峪村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打出了更响亮的口号——“百年土司府,回见新博峪”。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农红军途经卓尼土司辖区时,第十九代土司杨积庆两次为红军开仓放粮,为革命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卓尼土司衙门旧址,就在博峪村。现在,红色土司纪念馆已在原址重建。
“下一步,我们希望借助土司历史,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内涵,把‘红色圣地、绿色博峪’的品牌打得更响亮、传播得更远。”方斌说。
文/记者 宋喜群 王冰雅
编辑/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