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楼财经 | 小心!有人利用微信“亲属卡”诈骗账户现金 多名嫌疑人已被判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7-27 16:37

日前,全国各地有不少用户因被诱导绑定微信“亲属卡”,而被骗走微信账户内财产,损失惨重。对此,警方提示,微信推出“亲属卡”功能有可能被犯罪分子作为犯罪工具用于实施网络犯罪。请广大微信用户给他人发送亲属卡时一定要谨慎,不要让一些人成为“套路”自己的“亲人”。

忽悠

冒充网络贷款中介诱导被害人绑定“亲属卡”

据广州日报,近日,广州市黄埔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网络犯罪案件中,被告人在网络贷款群冒充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诱使被害人与其建立了微信“亲属卡”,从而成功盗取了被害人微信账户内的资金。

被告人吴某是位步入职场不久的小伙子,他在网络贷款群中将自己包装成贷款中介人和贷款审核员与被害人沟通,谎称曾经在网上成功申请小额贷款,以“亲身经历”与被害人交心,解锁被害人的提防。

待时机成熟,吴某骗取了被害人的信任,再以核实微信是否为被害人本人使用,或者出于审核当日资金安全、需要互发红包通过测试等等为由,瞒天过海将自己的微信与被害人微信中的“亲属卡”进行绑定。绑定过程很简单,吴某赠送给被害人“亲属卡”,“亲属卡”虽标有额度但并不能完成支付,之后吴某会迅速向被害人发信息索要同等金额的“亲属卡”,被害人按照指令完成绑定。

随后,吴某又要求被害人下载聊天软件进行“视频审核”,当着被害人的面进入对方的微信账户中操作所谓的“资金流水审核”,“审核”完毕后没有立刻退出账户,反而修改了被害人“亲属卡”中的支付额度,为盗取被害人的资金做好铺垫。

最后,吴某以需要证明被害人有还款能力为由,诱骗被害人往被害人自己的微信账户转入现金,继而用其一个手机微信号扫其另一个手机微信号的收款码,将被害人账户内的现金转入其本人的微信账户内。

可见,吴某正是利用了被害人对软件功能的不熟悉和急于借贷的心态完成一系列的忽悠,进而非法获取了被害人的钱财。2020年6月5日,黄埔区检察院就该案向黄埔区法院提起公诉,同月24日,黄埔区法院认定被告人犯盗窃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八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四千元。

套现

绑定“亲属卡”支付后被拉黑

据怀仁网警消息,一男子来到李老板的店里以换取现金为由,请求通过微信钱包向李老板发送一张1340元限额的“亲属卡”,再由李老板支付其1340元现金。热心肠的李老板一口答应了。

微信显示收到亲属卡后,李老板支付该男子相应现金,该男子随即离开。男子离开后不久,李老板微信收到该男子解绑亲属卡的通知,再联系对方,发现自己已被拉黑。

警方表示,“亲属卡”的唯一功能,就是“帮人代付”,最高额度为每月3000元。早在“亲属卡”刚推出时,就有人利用大多数人不熟悉此功能的特性,直接拿着手机上门“套现”。“亲属卡”的功能推出一年有余,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熟悉该功能的特点。

漏洞

用“亲属卡”当押金,却遭多次微信消费

据珠海公安,近期,江苏南京市民杨女士在网上发布了一条房屋出租信息,几天后男子张某主动联系她,称自己刚调来南京工作,打算将这套房子租下来,并当即通过微信“亲属卡”转了3000元作为押金。

然而,没过多久张某就“反悔”了,以亲属卡不好用为由让杨女士退还押金。在他的要求下,杨女士也回赠了对方一张额度为3000元的“亲属卡”作为押金退还。

令杨女士没想到的是,“亲属卡”刚赠完,手机上就陆续出现了多条消费提醒,再联系张某时发现自己已被拉黑,随即报警。

其实,张某送的“亲属卡”只是一个“额度”,需要消费支付才有用,如果张某的微信支付账户没有钱,相当于一个“没钱的钱包”,杨女士是无法使用的。而杨女士回赠的亲属卡,绑定的是她有存款的微信支付账户,相当于“有钱的钱包”,张某可以在3000元额度以内随便消费。

张某正是利用这个小漏洞,对杨女士进行诈骗。

提示

警方:涉及收款行为一定要谨慎

微信“亲属卡”是微信推出的一种代付功能,用户可在微信里赠送“亲属卡”给任意好友作消费使用。代付方通过设置“亲属卡”的每月消费额度上限,将额度控制在0.01到3000元之间,每月自动延续,当领卡人使用“亲属卡”消费时,消费资金将自动从代付方的支付账户扣除。

警方表示,由于亲属卡的对象可以是任意好友,无需经过亲属关系验证,因此,微信推出“亲属卡”功能本来是出于便捷支付的目的,但被犯罪分子则作为犯罪工具用于实施网络犯罪。

警方表示,发送“亲属卡”给他人,等同默认对方从自己的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中自动扣费。因此,给他人发送“亲属卡”时一定要谨慎。对于不熟悉的新鲜事物,要先弄清楚,被骗子用“亲属卡”骗的大多数人对该功能完全不了解,最终导致被骗。

警方提示,凡是涉及钱财的事情,请大家务必提高警惕,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温婧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紧急提醒!千万不要这样设置微信号和密码,已有多人中招
检察日报正义网 2024-08-23
拿“租女友”当副业小心被骗 有人假借“租女友”之名连骗3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北京法院发布信用卡诈骗犯罪典型案例
中国新闻网 2024-03-29
免征信?秒审核?下款快?网络贷款小心有诈!
警民直通车 2024-01-07
重拳打击电信诈骗 守护好百姓“钱袋子”
法治日报 2023-07-23
冒名注册支付宝账户转账、盗窃财物 男子犯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获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5
获悉好友手机密码盗刷31万被判六年
扬子晚报 2023-02-10
学生开学返校 小心三类诈骗套路
半岛晨报 2022-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