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一场爱的接力跑 “临时妈妈”在线陪伴独自住在宾馆的七岁男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0-03-16 19:32

刚刚失去奶奶、其他家人都在不同的方舱医院、 7岁半的男孩子独自隔离在宾馆房间、十多天来不哭不闹、但孤独和恐惧让小小的他夜里每隔一个小时就要给妈妈打电话……3月7日 早晨7点31分, 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副主任姜长青接到了来自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黄永兰的求助,希望有人可以帮帮孩子,减少他的焦虑和恐惧。此时的姜长青,已成为一场爱的接力跑中的一员。这个接力小队,涵盖了来自北京、安徽、武汉多家医院的多位不同专业的医生、以及数位高校、志愿组织的心理辅导志愿者。

独自住在宾馆的七岁男孩  牵动大家的心

原来, 这个被大家牵挂的孩子,当时正被安排在一个快捷酒店隔离。短短的20多天里,他遭遇了奶奶去世,爷爷,爸爸,妈妈相继被隔离在不同的方舱医院接受治疗。所幸,孩子没有被感染,但同时也意味家里只剩小小的他,无人照料。虽然当地的政府出手相助,把孩子放在了宾馆照顾。但由于特殊时期,为避免感染,只能对七岁半的孩子进行单人隔离,工作人员只能保证送餐,无法对孩子进行陪伴。

“所有人都想去陪陪孩子,送他个礼物什么的。可考虑到传染病防治的规定,加之大家都身处抗疫一线且不是儿童心理专家,我第一个就想到了北京来的姜主任。”黄永兰医生告诉记者,她只是接力跑的“第四棒”。这条求助信息是她的大学同学、汉阳体校方舱医院负责协调的段洁主任发给自己的,她是湖北省妇幼保健院的医生。而最早发现异样的是该方舱医院的医生王俊,她是安徽援鄂医疗队的队员,男孩的母亲正是王俊照顾的一位轻症患者。

视频:王俊医生“叮嘱”这位母亲不许“复阳”

“这个孩子已经单独在一个房间里待了10几天,不哭不闹,还特别懂事的安慰妈妈要坚强。但是孩子可能太孤独和内心里恐惧,基本夜间每隔一个小时给妈妈打一次电话,白天也没有好好睡觉!孩子妈妈每天也很煎熬,有时甚至会想把孩子带到方舱一起,但这里毕竟都是确诊的患者,太矛盾了!”看着这位母亲整日举着电话,连医生查房都不愿挂断,因担心孩子而泪流满面,王俊医生感同身受。

安徽、武汉和北京医生   爱的接力跑正式“鸣枪“

“特别理解当母亲的心情。我想申请能够代替妈妈去看看孩子,给孩子一点心理辅导。我想让孩子知道黑夜中还有星星在闪烁,让孩子的妈妈能够放心隔离,希望领导们理解,可以给予帮助,拜托了!我一定会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给大家带来麻烦!”在舱内王俊不能哭,因为还有80几个病人等着她治疗。出了舱,王俊医生当即向安徽医疗队的领队张鹏主任请缨。由此,爱的接力赛正式开跑。

“张鹏主任把这段话转发给了我,看得我心特别痛。孩子的内心该有多么的孤独和无助!他每隔一小时都会给妈妈打一次电话,肯定是知道妈妈生病了,害怕失去妈妈!王俊大夫抱着我大哭了一场。”让段洁主任有些许安慰的是,孩子的妈妈两次核酸检查阴性,CT也正常,即将出舱。但考虑到出院后还要有14天的隔离观察期,孩子可能一个月孤单一人。段洁把这则求助信息发给了文章开头提到的心理医生黄永兰。

多位“临时妈妈”视频陪聊  让孩子没空害怕

“7岁半的孩子,我还没有太多的经验,我先问问儿童心理专家,像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更好!” 收到黄永兰主任的信息3分钟后,为北京支援武汉医疗队提供心理服务的姜长青主任立刻做出答复。他告诉记者,对于这么大的孩子,需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用他们能接受的语言和方式给予陪伴。没有迟疑,姜主任随即将情况转述给了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刘华清主任,他也是儿童心理领域的专家。

“收到,谢谢姜主任的信任!如果能做好隔离措施,去陪陪孩子的方法可以试试。如果有懂得心理的志愿者持续去陪伴就会更好,也可以尝试保证每天用手机视频保持与妈妈的联系。”身在北京的刘华清主任立刻做出响应。他还建议,可以带给孩子一个喜欢的毛绒玩具,橡皮泥,多个图文并茂的绘本给这个孩子,让他有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就会减少孤独和恐惧的感觉。

与此同时,刘华清主任再次将“爱的接力棒”交接给了可以提供心理援助的“爱心点对点”志愿者服务团队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蔺秀云教授。

第二天,也就是3月8日,包括一位有着同龄孩子的北师大心理老师在内的多位“临时妈妈”在后来的一天半里,通过视频陪聊、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把小家伙的“档期”安排的满满当当,让他没时间害怕。不仅如此,还有不少心理服务志愿者给孩子的妈妈打电话,送去情感支持。

看到母子甜蜜合照  大家心里都踏实了

“一个被现实中的人用言语所联系的世界以及确认的具体事件,可以承载孩子所有的情绪,让这些恐惧、担忧、焦虑等有了现实基础。这次有数个志愿者妈妈做的很好,她们有用自己的故事,通过视频与孩子建立链接化解恐惧,用专业用爱心陪伴孩子,并帮助孩子理解发生的一切。”刘华清主任跟北京青年报的记者解释说,七岁半的男孩遭遇这些,他头脑中会出现对分离、死亡等各种恐怖场景的幻想性制作。如果有专业志愿者帮助他,他就不会被自己所幻想的所吓到,也不会将所有的精神能量用于创造幻想、然后推翻,不断重新创造出更加恐怖的场景。

3月9日,好消息再次传来。经过社区和街道多方协调 ,孩子被送往母亲所在的酒店一起进行观察,母子终于实现团聚。“现在孩子睡觉吃饭都要好很多,我能每天看着他、照顾他,也安心很多。大家的帮助对我的触动很大,要感谢的人太多,有很多都不知道姓名……”孩子的母亲希望通过北京青年报,向社会各界给予的关心和帮助表达谢意。

很快,一张母子亲昵相依的照片,在接力医生们的手机中传开。尽管两人都戴着口罩,但他们眼中流露出的笑意和满足让“接力队员”们久久不能忘怀。“孩子很可爱,希望他们一家能尽早团聚。”虽然都没能见到孩子,甚至他们中的每个人都不能完整地讲述事情的来龙去脉,但看到孩子 开心的笑容,大家都感到很欣慰。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洁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所罗门男孩Basi的中国求医记——一场跨越六千公里的“心”生接力
我驻所罗门群岛大使馆 2025-08-07
61岁母亲捐肾救子 医院三台手术“接力”生命救治 家属:妈妈是永远放不下孩子的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5
武汉:医务人员围着产妇“转” 丈夫全程陪伴鼓励 二胎妈妈体验在“家”生娃
武汉晚报 2024-01-10
儿童精神科门诊为何熙熙攘攘?记者调查儿童青少年心理之困
法治日报 2023-11-21
爱心接力 北京公交司机护送走失男孩平安回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04
“高考前告别重病妈妈”是一堂生命教育示范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7
家中多人感染后 8岁独臂男孩给全家做饭引热议 男孩妈妈:儿子已会多种运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30
不能陪伴女儿准备中考 “不合格妈妈”在疫情“大考”中随时在线
半岛晨报 2022-04-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