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一张网上流传的图片,针对这次因疫情而全民宅在家里的情况说了7个提示,第4个是“自由职业者没啥好羡慕的,现在都体会了一遍,知道什么滋味了吧。”确实是,以前宅着不动总被批评太懒,现在宅着就是为社会省口罩,我真的感到了自己的专业优势。
我有一个小群,都是一些自由职业者,大家交流起来都说“如果宅,请深宅”,这是我们的共同心得。具体的宅法,我总结出了一些个人经验,供大家参考。
首先不要放任自己成为时间的暴发户。绝对不要给自己以“无所事事”的心理暗示。相反,要给自己的宅,创造出一种适度紧张的节奏。
19世纪英国作家J.K.杰罗姆,曾经在疗养院宅过一个月。还没开始的时候,他在想象中对这种悠闲的生活持续微笑。第三个星期的时候,他忍不住到街上去,帮一个陌生老头砸石头。他一个小时里砸的石头比老头一整天干的都多。一个月后他从疗养院回到家中,靠着壁炉兴致盎然地清点他到底欠了多少钱。他终于知道:如果第二天不得不早起的话,那恰好就是可以多赖床半个小时的最好理由。“人就像政治家一样,总是比自己答应的时间要晚到半个小时”。最后他意犹未尽地总结他的心得:“懒之为乐,一如接吻,只有偷来的,才会甘甜无比”,我为什么说他意犹未尽,因为他还把这句话提炼出来印刷在他的书的封面开宗明旨。
英雄所见,稍微有点同。当我刚开始自由职业的时候,时间上的极大充足也让我陷入了暴发户的颠狂状态。我不在乎几点睡觉正如不在乎商店里东西的标价牌。但不在乎几点睡觉也就意味着不在乎要不要起床,不在乎要不要起床也就意味着不在乎要不要睡觉。这个闭环使我最终对睡觉产生了失眠反应。
但创造出一种适度的紧张感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在家里摆上各款时钟,复古台式钟,美郊田园风,北欧极简风,时间以更具体的样貌出现在你的眼前。因为自由职业的典型问题就是没有同事,没有参照物,时间失去了它的坐标感。所以,尽量让时间更具体起来,是最重要的一步。在家里各个房间都摆上时钟,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你刚才在微信群上闲聊的那个天一共用掉多少分钟,而你阅读了十页的书又用掉了多少分钟。这样的提示相当有魄力,经过这样的提示你还能知道自己平均发的每个呆是多长。
你有了匮乏感,精打细算的感觉让眼下的事务产生了意义。意义是我们给予的。眼下的事务是什么呢?假如我们确实无所事事,那么,我们还可以自己创造事务。
因为这次宅跟以往不同,是全家老小一起宅的,所以我们创造的事务里必须考虑合家欢的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京东上买了以下这么多的玩具:磁力棒、多米诺骨牌、跳舞毯、叠叠高、数独九宫格、各种化学实验的套装、重力球装置、桌游冰球……而还没有送货到家的还有编织器、陶泥机、棉花糖机,本来还想买玻璃切割机,最后是担心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作罢。
不要小看这些玩具。每一种东西都对应着一种能力锻炼。它们并不是打发时间,它们是在创造一种可能性。比如有没有可能在陶泥机里发现自己的美术才华,从而看到另一种职业之路的隐约之光,这样的自信,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同时拥有。
在这些玩具里面我最喜欢的是木质的地图拼图,为了具体测试全家人的速度快慢我还特意买了一个计时器。为啥对这个拼图情有独钟呢?因为此时,本来我应该是遨游在祖国的最北端,打算走到边境上,尽可能地看到另一个国度影影绰绰的生活。但现在,这些都改为在地图上实现了。
最近恰好看了一本自传体小说《获救之舌》,主人公卡内蒂小时候就最喜欢玩这种地图的拼图游戏,甚至玩到闭着眼睛靠着边缘的线条能够拼出欧洲全图。我的目标是玩到能够闭着眼睛拼出中国全图。
不过,孩子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可以充分地玩,毕竟寒假作业挺多的(他又实在磨蹭),再者各个学校也纷纷以网课的形式开学了。但是陪孩子上网课也可以使你的宅家生活多出一种乐趣,你作为同桌的姿态坐在孩子旁边听课,这个过程被儿子形容为“亲上加亲”。
今天我就听了一节孩子的历史课,讲的是隋唐历史,恰好讲到隋朝时的含嘉仓粮库,可爱的历史老师说:“这是天下第一粮库,你们知道有多大吗?它相当于我们学校三个那么大。”他们学校包括了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三座学校那么大,遥想之也豪情顿生。结合近期的蝗虫过境的新闻,我们深入探讨了一阵粮食问题,这节课对我来说也很有收获。
陪娃既然是不得不的事,那么,化被动为主动。明天我还要跟着他听历史课。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具体提高宅在家里的时候的居家日常质量。
首先在细节上进行完善。比如我友张春同学,她就给她家所有的家具贴上标签,从此那些千人一面的柜子有了名字,它们知道自己装的是“说明书们”或者“泡沫文件袋”。对这个行为张春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贴上标签后,被人类胡乱取用的物品,应当能够在流浪途中看到自己家园的方向,从而结束浪迹天涯的状态。正像是在街上胡混的人类,见到厕所的标志总会不由得产生“是否趁机去一趟的奇妙心情。所以说文字是文明的结晶,纵欲的人类在文字的帮助下,也可以不至陷入太过混乱的世界。
其次,要自信。居家一定要自信!举个例子。如果对洁癖没有很多要求,就要对自己的凌乱抱以肯定。喜欢断离舍的人就断,喜欢囤东西的就囤,不管是断还是囤,心里一定要有一种当家作主理所当然的笃定。正如孔子提议的,要因材施教,我们的家居生活,应该因材而居;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明窗净几、引绳棋布。解除这种“政治正确”之后,生活大概可以多出好几个自由度。
既然要宅这么久,不要浪费。心理状态、家庭关系、职业可能性、放飞自我,很可能都可以通过这次宅得以实现。以上就是我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欢迎大家补充。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闫红和陈思呈,作者陈思呈
编辑/陈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