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新中国成立35周年时便已兵转工的兵种,感动了编剧董妮,并最终化作一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原创话剧《八百里高寒》,即将由中国铁路文工团与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联合搬上舞台,于10月11日至13日登台北京二七剧场。
该剧以已经退出历史舞台的铁道兵的奋斗历程为缩影,讲述了1984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全员转业并入铁道部之际,大兴安岭铁道兵某师师长姜家修翻开昔日战友杜峥嵘的工程日志,回忆起1964年铁道兵在零下五十度的高寒挺进大兴安岭“生命禁区”开发建设的历程。剧中,为保证嫩林铁路如期通车,杜峥嵘与姜家修和战友们共同投身国家铁路建设,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情怀,以“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把钢轨铺进万年沉寂的林海雪原,更把幸福之路带给大兴安岭的各族人民。
编剧董妮说:“2016年因为一个机遇我看到了由大兴安岭地区艺术剧院创演的舞蹈诗《挺进高寒》,知道了曾经有铁道兵建制的存在,零下50度被苏联专家定义为生命禁区,但因为大兴安岭那时都是沼泽,只有冬天沼泽冻上后才能进入,每一里铁路就有一个战友的英灵,这段历史一直感动着我。那时我就觉得这个题材的广度和深度都非常值得挖掘。高寒本身已构成了严酷的戏剧情境,更何况当时还技术落后,给养不足,我已经写得很用心了,但我的笔力依然无法触及历史的厚度。”
大兴安岭山峦叠嶂、林莽苍苍、景色天成,雄浑的八万里疆域,是东北、华北乃至东南亚的天然屏障,更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素有“神州北极”的美誉。舞台上,气势恢宏的“林海雪原”将生动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将全方位体现中国铁路文工团舞台机械装置设计的专业能力。
该剧由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主任姜涛执导,在他看来,高寒的背后是深情和隽永,“排练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铁道兵战士那颗跳动的红色的心,这不是夸张,是实实在在的触动。后来我们听说有一些当年参与大兴安岭铁路大会战的人因为待遇问题找回去,但让我们感动的是,8万铁道兵战士没有一个人找回去。包括零下50度跳冰水的情节我开始也不理解,后来逐渐了解了极端条件下极端选择背后的故事,更能够感受到铁道兵对祖国、对后代的那种奉献,以及在兵转工时从对军装的不舍之情。全剧就是从1984年1月1日铁道兵脱下军装但军魂永在的情感开始进入叙述。”
铁路文工团青年演员霍青在剧中饰演现实姜家修,作为一名“铁路人”,能够有机会塑造这样一个“自己人”,让他觉得十分亲切。剧中采用二人分饰一个角色的方式,创造了一个跨时空、同台情感交流的表演空间。同样是铁路文工团青年演员的曹魏则在剧中饰演青年姜家修,将与霍青饰演的角色跨时空交流,技术难度和表演难度都很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