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为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9 09:06

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纪念我们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我选择了一部有关抗战的小说——《沂蒙》进行阅读,期待以此能让自己的身心完成一次对这段岁月的沉浸式回望,并以此缅怀先烈、沉静自我。

沂蒙美,赵冬苓的文字也美,美的沂蒙在美的文字中美出了样态:“孩子们在林间玩耍,捉山蝎,捕金蝉,欢笑声撵得蝴蝶、蜜蜂晕头转向;大人们在坡田里劳作,不时有沉苍高亢的沂蒙山小调从山那边飘过来,被斑驳的树影揺碎,疏离缥缈。”这样的山间田园,相信无论在什么时代以什么样的审美眼光再度量,都不失为一派“世外桃源”的风光。但山外响起了枪声,战火不由分说蔓延而至,人们纯朴、宁静的生活被打乱,流血和死亡的事时有发生。痛到无可回避,沂蒙人民别无他途,只有反抗,由此汇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我们这代人,和平的年代里出生,和平的年代里成长,把和平当作这世间的永恒伴生状态铺进平素的思维底色;比得量失的参照物近到脚尖,是以俗务无辜,而俗情自扰。《沂蒙》中的母亲代表——朴实、勤劳、古道热肠的沂蒙阿妈于宝珍劝慰自己的女儿李阳说:“要想把鬼子打跑,不死人怎么可能?想想你哥和你嫂,这样的事咱家经历过。”这样的文字落墨清浅,拿出来比量现世,于宝珍的人间谅解难免让人唏嘘,并由此获得历史镜像中的慰藉。

“大夫叹口气说:‘他婶子……图啥呢?杀子之仇啊。’于宝珍低下头坚定地说:‘大夫,私仇是私仇,国恨是国恨。他是抗日伤的,咱不能不救。’”这里杀子之仇都忍得下,哪里还有心力关注个人的小得失?国仇面前,一个沂蒙山深处小村庄里的阿妈,以刀斧之志斩断私仇,为抗日留下一个生命,一个生命就是一股有生力量。

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最后一把米,能送去当军粮,为什么最后一块布,能送去做军装。同样我们也不难理解,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打得这样苦、这样艰难,为什么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抗战胜利了,“村庄再也无眠。”于宝珍家的后院里,摆放着等待下葬的尸骨已经成片,离开的人多了,院子冷清下来;战火熄灭了,院子还会热闹起来。《沂蒙》读完了,合上书页,抬眼看见窗外的北京城,灯火繁盛,祥和安宁。桌边的《沂蒙》以文字为证,残酷的战火曾经淬炼过这片土地;窗外的万家灯火为证,这片土地已浴火重生,正当葱茏。

文/王运平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我们的河山》主创团队幕后分享—— 用真实感叩开观众心扉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22
抗战胜利80周年展播剧《我们的河山》开播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16
蒙山高 沂水长
人民日报 2025-08-03
一曲“小调”何以传唱世界(抗战文艺作品巡礼) ——《沂蒙山小调》的创作与传播
人民日报 2025-05-29
视窗 | 中国原创文创热力席卷文博会
新华社 2025-05-25
视窗 | 走进沂蒙画派研究院感受沂蒙精神
新华社 2025-05-25
《大突围》片尾曲MV《万夫莫当》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8
​2.6 万名大学生“群演”,电影《大突围》塑造“战火中的青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