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协组织采风团深入喀什、阿克苏等地开展创作采风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8-27 09:28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关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和繁荣文艺创作的指示要求,8月13日至19日,北京舞蹈家协会组织的采风团深入新疆喀什、阿克苏、吐鲁番、乌鲁木齐等地开展创作采风活动。

从乡村沃土到沙漠戈壁,从古城遗址到艺术殿堂,采风团以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心灵感受新疆多元文化的滋养。这场跨越千里的艺术追寻之旅,不仅让采风团成员深刻体会到“艺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真谛,更在京疆两地的深度互动中,谱写了一曲文化交融的动人乐章。

在烟火气中感受“生活即艺术”

“扑面而来的热情气息感染着每一位成员。”北京舞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袁悦这样描述初到喀什地区麦盖提县跃进村的感受。这里没有华丽的舞台,只有村民自家的果园、房前的空地,以及最朴实的烟火气。但正是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采风团触摸到了新疆文化的“心跳”。

在跃进村村民的果园里,采风团与村民围坐在一起,优美的琴声和即兴的歌舞交织在一起,热烈的气息感染着采风团的每一位成员。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郭歌感慨地说:“在课堂里,舞蹈是系统的、规范的,但在这里,舞蹈是百姓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日常的呼吸。”当与老艺人共舞时,无需刻意追求动作的完美,只需跟着音乐的节奏、呼吸的起伏,就能触摸到维吾尔族舞蹈“根植于大地”的生命律动。

陈维亚等北京舞协舞蹈工作者在新疆采风

同样被感染的还有年轻演员陈硕累,“这是我第一次参加采风,大学时没有机会,这几天每天都是‘满格电’状态。”采风途中,他不停地举着手机记录下每一个瞬间,“这些画面回去后要反复回看,这是比课本更珍贵的教材。”

这种“生活即艺术”的震撼,在刀郎画乡的广场、吐鲁番文化馆的舞台间持续蔓延。在刀郎画乡,采风团向民间艺人请教刀郎木卡姆的乐器知识,在悠扬的旋律中即兴起舞,不同的舞姿相互呼应,陌生感渐渐消散;在吐鲁番文化馆,鲁克沁镇的农民与非遗传承人表演了吐鲁番本土木卡姆,采风团跟着学习传统打击乐器,探讨吐鲁番木卡姆与刀郎木卡姆的区别。“老艺人的刀郎舞在节奏处理、风格韵味上与专业院校的创作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戏曲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丽宏看来,“老艺人的舞是从心里长出来的,纯粹、自然,没有刻意的修饰。这种‘天然’与专业演员‘修饰性’的对比,让我重新思考舞蹈的本质。那不是精心设计的技巧,而是生活沉淀出的自然表达。”

在麦盖提县的刀郎木卡姆活动中,采风团观摩了特色器乐表演和舞蹈表演,其中一位9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亲自演奏,还为采风团讲解了刀郎木卡姆的起源与特点,感动了在场的很多艺术家。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协副主席郭磊表示,“一个好的创作者,必须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好作品。这次短短几天的采风,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刀郎文化的深厚底蕴,更感受到了百姓对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他特别提到了这位90多岁的非遗传承人亲自演奏刀郎木卡姆时的场景,“那种从骨子里透出的热爱,是任何技巧都替代不了的。”

从多元体验中汲取创作灵感

采风的意义,不仅在于“看”,更在于“对话”与“碰撞”。此次新疆之行,采风团与新疆自治区文联、新疆舞协、木卡姆艺术团、迪丽娜尔文化艺术学校等机构展开了深度交流,在专业对话中探索民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在乌鲁木齐迪丽娜尔文化艺术学校,采风团与新疆舞蹈家协会主席迪丽娜尔及师生们围坐一堂,探讨民族舞蹈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与新疆木卡姆艺术团的座谈,则是一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团长地力下提详细讲解了木卡姆的历史与特点。

交流碰撞的背后,是采风团对新疆历史文化的深度溯源。从塔克拉玛干纪念馆展现的沙漠人文变迁,到龟兹博物馆珍藏的龟兹文化瑰宝;从阿克苏文博院的地域文化展示,到柯柯牙纪念馆记录的治沙精神;从吐鲁番博物馆的文物精品,到坎儿井博物馆的灌溉智慧……每一件文物、每一段记载,都让采风团成员惊叹不已。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编导教研室教师刘晶晶在克孜尔尕哈烽燧前,看到千年红柳枝干时,突然更深刻地理解了九年前创作的哈萨克族舞蹈《大漠红柳》,“红柳不仅生长在沙漠,更屹立在烽燧之巅,这种坚韧正是民族精神的映照。这次采风,让我对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采风的最终目的,是让“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转化为艺术创作与教学的养分。如何将新疆的“文化活水”注入当代艺术?如何让传统在创新中焕发新生?这是采风团成员共同思考的命题。

站在吐鲁番古城,北京当代艺术剧院团长兼艺术总监王媛媛颇为感慨。作为常年在世界舞台演出的创作者,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创意,“如果能邀请国际芭蕾舞团或者现代舞团,在古城里做一些演出,既可以将国际当代舞蹈的先锋语言与新疆千年积淀的文化基因深度对话,又能将新疆的多元民俗、丝路历史、大漠风光通过舞蹈语言传递给全球观众,让不同文明的舞蹈者在同一片土地上共舞。让世界看到新疆不仅是古老文化的沃土,更是当代艺术创新的灵感源泉。”正如袁悦所言,“此次新疆采风,为接下来的创作埋下了一颗种子,带来了许多启发与灵感。”

用镜头记录新疆的美

新疆的美,不仅在人文,更在自然与历史的交融。采风团的舞者用身体和舞蹈语汇与大美新疆产生情感链接,用镜头记录下舞者与大地的对话:在广袤的沙漠中,舞者的身影与大漠的雄浑形成鲜明对比,舞姿在天地间舒展,展现出生命与自然的奇妙互动;在古城遗址旁,现代舞蹈与千年古迹相遇,年轻的肢体与遗址的沧桑感相互映衬,仿佛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丹霞地貌的峡谷间,舞者们以红岩为幕,将自然的壮美与舞蹈的活力完美融合……

“第一次来到新疆,就被它的‘唯美’震撼到了,在这里看到的每一个舞蹈和人们的眼神、笑容,他们身体带给我们的那种姿态,甚至是美食美景,都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唯美’的感觉。”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导演赵栩选取新疆多地极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场景,将舞蹈与地域风貌相结合,运用长镜头和慢速移动来定格新疆的“唯美”。

“以前总想着用高难度动作或视觉冲击吸引观众,但新疆之行让我明白,最打动人的是‘从内心中迸发的真情实感’。”赵栩提到这次在大峡谷里拍摄的时候,让演员想象自己感受千年沙化的巨石,“想象自己是一块海底的石头,经历千年被现代人看到,舞蹈之美不在于一个动作,而是这种‘由内而外’的表达,这才是舞蹈的灵魂。”

从麦盖提的果园到乌鲁木齐的艺术殿堂,从沙漠的日出到古城的日落,北京舞蹈家协会采风团用一周时间,完成了一场跨越地理与文化的深度对话。他们带走的,不仅是相机里的影像、笔记本上的记录,更是对“艺术从哪里来”这一命题的深刻回答。艺术之根,深扎于人民的生活中,生长在土地的肌理里,沉淀于历史的脉络中。

“艺术应该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再回馈到舞台上。”正如所有采风团艺术家们的共识,这场京疆文化交融的采风,不仅让青年舞者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更让所有人明白:真正的艺术创作,从来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用脚步丈量文化,用心灵感受生活,最终将“人民的”变成“世界的”,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收获

扎根人民沃土 汲取舞蹈艺术之源

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舞协主席陈维亚

舞蹈艺术的根脉在人民,生命力源于生活。此次北京舞蹈家协会新疆采风行,正是我们践行“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求的又一次实践。大家怀着“为人民而舞”的初心走进基层,走进百姓,也在这片歌舞的沃土中,收获了滋养创作的无尽养分。

北京舞协的采风活动有一个持续多年的计划,采风团称之为“走四方”。过去三年,采风团先后深入西南边陲云南、东北黑龙江、东南福建,今年则将目光投向了西北的新疆。新疆有着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尤其是舞蹈艺术,堪称“歌舞之乡”。与前三次采风不同,新疆的舞蹈与生活深度交融,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深刻感受到:舞蹈,在这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而是百姓日常生活的自然表达。

为期7天的采风中,我们始终秉持一个信念——“为人民而舞”,坚持一条道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正是此次采风的核心价值。我们走进新疆的乡村、社区,看当地百姓如何在节日里起舞,在劳作间隙歌唱,用舞蹈传递喜悦。最让我们触动的是,这里的舞蹈没有刻意的编排,却充满生命的张力,这里的舞蹈非常丰富,每一种舞蹈都源于生产生活,是对幸福的真挚表达。

此次采风团中,有许多青年舞者。他们初到新疆时,眼睛里闪着兴奋的光,每天都被百姓的歌舞包围。我注意到,他们不再满足于旁观,而是主动融入,在舞蹈中与当地百姓高度交融。这次采风让他们收获良多,他们从事的舞蹈事业太需要到生活当中去,他们甚至预言,未来的创作和表演会因此产生一种“质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深入生活后最珍贵的收获。

对北京地区的舞蹈工作者而言,这样的采风尤为重要。我们常说“要到大地上走一走”,因为只有真正触摸到不同地域的生活脉搏,才能拓宽创作的视野,让舞蹈的触角深入人民。新疆之行让我们看到,少数民族舞蹈的魅力不仅在于动作的独特,更在于它与生活、与情感的紧密联结。这种联结,正是我们北京舞蹈创作需要汲取的力量。未来,北京舞协的采风还将继续,我们会走进更多地域,接触更多百姓,让舞蹈的根脉在人民中越扎越深。

声音

文联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北京市文联

党组成员、副主席白靖毅

本次新疆采风活动作为“走四方”系列的第四站,在艺术家的选择上突出北京舞协一贯的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更加突出的是覆盖面的拓展。活动由北京市文联副主席、北京舞协主席陈维亚带队,成员涵盖副主席、理事、会员代表,以及部分在京专业院校、院团、文艺“两新”的舞蹈工作者代表,通过采风活动,让首都艺术家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融合。活动过程中,大家深入民间,融洽互动,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此次采风选择了最具民族特色的南疆地区。第一站到达了喀什,并深入麦盖提县,这里是刀郎文化的发源地。我们与民间艺人,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一起交流座谈,向他们请教。过程中,老艺人们真挚的情感,尤其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舞蹈的热爱,深深感染了我们。大家跟着他们口传身授的体验,探讨“为什么学院派的舞蹈和民间舞蹈有区别”。通过老艺术家的讲解和表现,我们更深刻地领略到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有很多值得挖掘的地方。比如来自高校的艺术家们,他们原本是通过上一辈甚至更老一辈艺术家的挖掘,学习到维族舞蹈的动力特征,但到了麦盖提这个发源地,才更深入地了解到细节变化,比如节奏的处理、动作的先后顺序,这些精准的变化都是老艺术家们传授的,让我们感受到了特别不一样的艺术魅力。

这次采风让我们深受感动。我们习惯性认为新疆是“歌舞之乡”,但这一路走来,不仅看到了绚丽多彩的歌舞艺术,更感受到了兵团精神、伟大的治沙精神,以及世界文化遗产带来的震撼,这些都是不到新疆感受不到的丰富内容。只有到了一线,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如何将采风成果转化为实际作品,文联后续主要发挥两个作用:一是桥梁纽带作用。这次采风中,老中青艺术家传帮带,常年扎根生活一线的艺术家,与刚留校的年轻舞蹈家们一起走进田间地头。年轻艺术家第一次感受到“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学习如何挖掘文化艺术的瑰宝。常年扎根一线的艺术家还教年轻艺术家:“前期要做哪些案头工作?带着什么问题到民间?如何和老艺人交流?”这些经验,不采风是绝对领略不到的。所以文联有责任把桥梁纽带作用发挥好。二是文化传播的使者作用。比如我们站在世界文化遗产古城前,许多走遍全球的艺术家都感叹,这里的震撼不亚于任何世界知名古城,甚至更有独特魅力。但我们缺少什么?缺少以世界能接受的方式去传播它,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所以文联要架起这样的桥梁,让艺术家更多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感而发地去进行世界文化的传播。

供图/北京舞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田婉婷
编辑/李涛

相关阅读
现实如何“舞”出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26
《我心中的那座城——阿勒泰》首映 激发青年电影人创作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7-03
诺伊梅尔携舞团新任总监共同率团 汉堡芭蕾舞团将再登大剧院呈现《仲夏夜之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26
佟睿睿将执导舞剧《龟兹》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3-04
北京舞协“走四方”深扎采风到闽南——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9
BDA舞蹈论坛在京举行 聚焦舞团与舞者国际化发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5
北舞青年舞团上演《舞动经典》, 舞团版《黄河》15年后焕彩重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1
廖昌永等歌唱家同台 呈现“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采风创作十周年优秀歌曲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