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50多人的团队没有裁掉一个人,也没有给员工降薪,还给一些表现突出的员工涨了薪。”北京融信数联科技有限公司主管人事板块的负责人吕亮说。近日,融信数联发布了大学生招聘公告,“考虑到今年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我们增加了更多校园招聘岗位,想给他们多一些选择的机会。另外,还要跟高校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
提起融信数联公司,最近可是有些“风头正盛”。原来,在疫情防控期间,在海淀区中关村创业大厦10层融信数联的办公室,多台服务器高速运转,从这些服务器上发出的多份数据和报告,为北京市疫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撑。
“今年1月24日,我们接到北京市经信局电话,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大数据态势感知研判。接到任务的除夕当天迅速集结,我们依托全市大数据统采共用及共享融合机制,快速搭建了社区集疫情风险态势感知与趋势预测系统。”融信数联数据分析总监张广志博士说。
听起来很专业,简单来说,就是归功于做多源数据融合。“我们通过整合北京市卫健委数据、北京市疾控中心数据、京心相助数据、互联网数据、三大运营商数据等多方数据源,通过分析可以得出6大指标,分别是确诊、疑似、密切接触、敏感症状、京外输入和境外输入。同时也会结合地区人口密度和确诊病例占地区常住人口比例等维度进行综合研判。以此反映出的数据价值更加均衡和可靠。”张广志说。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将有限的防疫资源用于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实现精准调度,一定程度上缓解疫情带来的压力。“像这次的新发地突发疫情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疫情发生后迅速监测到去过新发地的人群和社区,通过政务数据和社会数据多源数据融合,识别高危人群及风险级别,实现全市—区―街乡镇―社区四级的融合数据动态融合,同时,紧跟疫情发展态势和防控工作进展情况,开展针对疫情的大数据建模和态势感知体系的研发,研究数据本身特征及变化趋势,实现有效的疫情趋势预测。进而通过封闭社区的方式,就达到了控制疫情的效果。”吕亮补充说。
从1月底到现在,疫情追踪预测、境外输入风险分析、复工复产分析、防控政策评估……融信数联的科研能力得到了认可,也获得了国家发改委和北京市经信局的表扬。而对于疫情之下的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融信数联更为关注。近期,该公司对外发布了大学生招聘公告,大数据分析师、行政助理、人事助理、城市合伙人等。
“以往,数据分析师这个岗位大多是社招,需要有工作经验,今年考虑到疫情影响,我们也想在能力范围内履行一些社会责任,把岗位的条件放宽至大学应届毕业生,让更多的真正喜欢大数据行业的应届生加入进来。”
来自内蒙古的刘迦勒今年22岁,6月份毕业于华北电力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但读大学期间,一直对大数据行业很感兴趣。业余时间,他就买来书自学大数据相关知识。临近毕业,面对就业与继续深造的选择,刘迦勒选择了尽快就业,本计划春节过后开始找工作,因为疫情的耽误,一直也不能返京求职。
从3月份开始,他在线上开始找工作,看到了融信数联的招聘简章,在线投递了简历,5月份,经过线上面试等环节,刘迦勒顺利加入融信数联,成为公司的一名数据分析师。
“公司成立于2015年,从创立至今,业务上有了一定积累和进步,我们以往的岗位招聘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比较少,今年我们想招聘一些应届毕业生,想培养一些新生力量,跟公司一起成长。”吕亮说,“不仅如此,我们也跟首都经贸大学、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学校合作,在实验室支持开展大数据处理、研发、统计管理等,足不出校门就可以培养一些大数据人才。同时我们也正计划跟高校合作,将高校的实习基地建立在我们公司,大数据专业相关的学生可以直接来基地参加实训,双方协作培养更多的大数据人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张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