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的中小学生们纷纷提笔,写下自己对历史的追寻、对英雄的敬意。他们用真诚的文字,刻画烽火岁月里的感人故事,也表达对今日和平的珍惜。透过笔墨,少年们不仅致敬了先辈,更完成了与历史的一次对话——一字一句,承载着铭记与传承的勇气,记录了对未来的承诺。
我想对十年后的自己说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2021级6班 张泮莼
指导教师:于杰
我出生于2015年,那一年妈妈抱着还是小婴儿的我,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
十年间,我慢慢长大,父母师长一直把我呵护得很好,我天真地以为全世界都是这样的——没有炮火,没有战乱,没有饥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直到爸爸带我去看了《南京照相馆》这部电影,并给我详细讲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我才改变了之前的观点。
在影院观看《南京照相馆》的时候,我就已经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肆意屠杀中国普通老百姓,遇难者的血把江面都染红了。片中的日本摄影师竟然说:“要是我有彩色照相机就更好了,就能记录下这震撼的一幕了!”更可气的是,日本侵略者还让人们抱着被他们摔死的婴儿强颜欢笑,营造出一幅“中日友好”的假象。最终,中国人民用生命、智慧和勇气保存了这份日本侵略者的铁证,让他们接受历史的审判。
电影结束了,可是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以前弱小的中国竟然遭遇了这样的凌辱。爸爸跟我讲,现在世界上不是没有炮火和纷争,还有很多人流离失所,很多孩子不但没有快乐的童年,甚至连安全的庇护所都没有。我明白了,我无忧无虑的童年不仅是因为有父母呵护,更重要的是因为有强大的祖国。回想过去,先辈们已经迈出了最艰难的一步。这样一想,我不禁为自己平时的小懒惰和小松懈感到脸上发烧。我暗下决心,要从暑假就开始做起:好好学习,无负今日,长成祖国期待的模样!
几天后,在天安门广场将举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其中包括检阅部队。我坚信,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永远不会重演,中国再也不是那个可以任人欺辱的中国了。我还想对十年后的自己说:“请你永远记住10岁那年夏天对祖国许下的承诺。”
以抗战之韧 启今时新程
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高二2班 杨子萱
指导老师:王莹
国家命运的“长途”中,自有其惊心动魄的“极点”,那便是抗战岁月里的至暗时刻。在那些生死存亡的时刻中,先辈们以不畏牺牲的精神、持续奋进的韧性、直面绝境的勇气,为这片土地寻得了新生,铺垫出今日模样的基石。
今天,我们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节点上,回溯当年奋起的星光。当卢沟桥的枪声撕裂华北夜空,中华民族被推至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北平沦陷、南京喋血、武汉告急……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中华不亡”的信念如星火燎原,中国军民以血肉筑起防线:是淞沪会战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用鲜血延缓日军推进;是平型关大捷不惧牺牲的以少胜多,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是抗日军民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迸发出无穷的战争智慧,显现出惊人的威力。
十四年的浴血奋战,终在焦土上书写出悲壮而决绝的新生,华夏文明非但未被碾碎,反而涅槃重生。
抗战烽火中,西南联大师生于茅屋草棚间弦歌不辍,他们守护的是知识的火种,是“刚毅坚卓”的信念,是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
从抗战烽火中淬炼出的民族品格,到峥嵘岁月里先辈们突破生死困境的精神突围,本质都是对这片土地的守护与重塑,是为今日之姿注入力量的过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八十年过去,烽火硝烟早已褪去,眼前是繁荣兴盛的景象。而那份从突破“极点”中得来的成长力量,始终深沉而绵长,让这片土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依旧生生不息、奋勇向前。
跨越八十年的触摸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高二4班 黄子桐
指导教师:刘润芳
抗战馆玻璃柜里的老照片总在我眼前闪亮。泛黄的相纸上,穿粗布军装的年轻人指尖用力按在背景布的砖缝处,靛蓝颜料被按出浅白的印痕——那是画师用毛笔勾勒的长城轮廓,砖缝是用干硬的狼毫蹭出来的纹理。讲解员说,1943年的南京城,无数战士这样对着想象中的山河敬礼,他们指腹的老茧磨过画布时,或许正想象触摸真实的城墙砖石。
今夏登八达岭,我特意将指尖按在同样的位置。“玉关天堑卧苍龙,古道奇观在险峰。”砖面的温热顺着指腹漫上来,细密的凹痕硌着皮肤,像有无数细碎的历史在掌心呼吸。这触感与照片里的画布截然不同,六百年风霜刻下的年轮里,还藏着明代戍卒的体温、抗战将士的足迹。烽火台射孔里钻出的风铃脆响,惊飞了檐下灰鸽,鸽群掠过青灰色城垛时,我忽然懂了:当年战士按在画布上的指力,原是想穿透硝烟,触摸这样真实的山河。
山风卷着笑闹漫过来。穿碎花裙的小女孩举着冰激凌跑过,奶油蹭在砖上,妈妈追过来用湿巾细细擦拭;白发老人扶着墙砖喘息,拐杖头嵌进砖缝,像钥匙插进历史的锁孔。我想起抗战馆那把锈步枪,当年握枪的战士,是否也在某个战斗间隙,幻想过这样的午后——孩童的笑撞响风铃,阳光把长城砖晒得暖烘烘的,能接住每缕风的亲吻。
归途时遇见有人背着竹筐登长城,筐里新砖的棱角闪着白亮的光。“替换风化的旧砖”,他用袖口抹汗,“得让这墙再站六百年。”我望着他踏过台阶的脚印,忽然看见照片里的战士正从时光深处走来。他按在画布上的手指终于触到真实的砖石,背景布上的靛蓝颜料褪成晴空,那些未说出口的期盼,正通过我们的眼睛、指尖和笑声传递。
暮色漫上城垛时,我对着群山举起手机。镜头里,最后一缕阳光沿着城墙曲线流淌,“遥嶂侵归日,长城带晚霞。”这余晖漫过砖缝时,像在续写一封寄了八十年的家书,而我们,都是那个写下名字的落款人。
燕墩无声 守望安宁
密云区第三中学 刘景源
指导教师:刘宇洋
夏风轻轻吹过北京中轴线,我静静站在燕墩前。这座古老的石台已经六百多岁了,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用斑驳的墙面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它一直守在这里,见证了北京城的变迁与发展。
这里曾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站在墩前,我仿佛看到了古代船只来往穿梭的热闹景象。燕墩是一个台体式建筑,四十五级石阶盘旋而上,就像一本可以触摸的历史书。它最早建于元代,明代时加固,清代还立了碑。它不仅用于防御,更承载了历史。
站在墩台上,我好像看到了古代运河边的漕运来往,也仿佛听到了战争年代的号角。这时,我想起了一部电影里的故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只能站在画着名胜古迹的布景前拍照,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思念深深藏在心里。
燕墩见证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现在的燕墩已不再具有军事功能,但它像一位智慧的老人,时刻提醒我们:虽然现在生活安宁,但不能忘记历史;虽然山河美丽,但需要我们用心守护。
放眼望去,周围是现代化的北京城:大厦林立,车流穿梭,夜晚霓虹如繁星闪烁。这不正是先辈们梦想中的美好家园吗?过去的他们只能用画布寄托思念,今天的我们却能真正地走进故宫,爬上长城,游览钟鼓楼……
每次来到燕墩,都像是和历史对话。这座沉默的石墩,像一位无声的老师,告诉我们:眼前的美好山河,是几代人梦想的场景;我们拥有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燕墩依然屹立在这里,像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连接起的不仅是一条中轴线,更是代代相传的民族精神。我们要郑重宣誓: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山河,我们不仅会好好珍惜,更要用自己的头脑与双手,让它更加美丽、更加强大。
南口的人间烟火是最好的彩蛋
昌平区第二中学高一1班刘宸嘉
指导老师:王玲
踏入南口抗战纪念馆时,正午阳光灼烈。昌平八月的微风裹挟着暑气,却吹不散这座小型纪念馆里的沉重。玻璃展柜里,一枚锈蚀的怀表指针永远停在1937年8月18日——南口战役最惨烈的时刻。
展墙上褪色的作战地图斑驳如泪痕。手指划过凹凸的沙盘模型,触到凤凰山、虎峪村、居庸关这些熟悉的地名时,心脏突然收紧。这些我骑车路过、春游踏青的地方,曾经每一寸山石都浸透鲜血。讲解员轻声说,当年兵员不足,很多战士来自昌平本地,“十七八岁的学生兵,枪比人还高”。
我驻足时间最长的是一面复原的战地摄影背景布:长城垛口模糊不清,颐和园佛香阁的线条已然晕染。当年轻的士兵整理衣领,站在背景布前时,他是否在想象站在长城上风吹过脸颊?
忽然想起历史课上学到的细节:南口战役中,中国军队最后的几个德械师,抵抗日军精锐师团整整18天,为后方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那些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士兵,或许就在某块山岩后射击时,抬头见过和此刻一样的西山落日。
回家时,特意走了110国道。车窗外的居庸关长城游人如织。我低头看看相册置顶的“天下第一雄关”照片,突然哽住。那些画在背景布上的风景,那些他们触不到的山河,今天的我们就在其中生生不息。地铁昌平线穿梭在他们誓死守卫的土地深处,阳光照在昌平新城实验楼的玻璃幕墙上,南口战役纪念广场上的孩子正踮脚喂鸽子——这一切,都成了他们永远没能看到的彩蛋。
五年前,刚看完电影《八佰》时,我曾怅然若失地等待彩蛋而不得。如今我才后知后觉,这人间烟火不就是最好的彩蛋吗?这寻常岁月正是最珍贵的番外篇。而我们每个人,都是彩色结局里活着的标点。
秦淮灯影照山河
陶然亭小学五年级2班 杨懋怡
指导教师:米雪茹
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南京时,写下“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样优美的诗句,千年后,南京却经历了一段残忍的岁月。
1937年12月12日,日军从中华门侵入南京,占领雨花台;13日凌晨,南京城彻底沦陷。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了南京大屠杀惨案。死难者总数达30万以上,这成为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国耻。
电影《南京照相馆》中的照相馆老板老金,在战火逼近前,曾为无数南京市民按下快门,记录下他们喜结连理、合家团圆、升学就业的平凡幸福。他相信“按下快门,就把好日子留住了”。然而,就在88年前那个寒冬,他镜头里那些鲜活的生命,连同数十万同胞惨遭日军屠戮,“好日子”成了泡影。
从前的南京,贡院街、夫子庙人声鼎沸,玄武湖、挹江门景色秀美。日军攻入后,这些地方瞬间沦为尸横遍野的人间炼狱,血染江水,街上的欢笑声和吆喝声全都变成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和惨叫声。
如今,走进夫子庙,飞檐斗拱的江南贡院和庄严肃穆的孔庙,无声诉说着“天下文枢”的千年文脉。但更吸引人的,是摩肩接踵的游客在秦淮灯影中穿梭,是孩子们在数字化展馆里好奇地触摸历史。科技为这座千年古都注入了新的活力,古老的书香正激励着新时代的少年。从贡院街的书香到新街口的霓虹,从玄武湖的波光到长江大桥的雄伟,南京城的每一处新生,都在无声告慰着88年前寒冬里的英灵:
今日之中国,山河无恙,吾辈更当自强!
我终于懂了那一问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2021级9班 林清钰
指导教师:赵丽娜
爸爸妈妈常常问我:“你可知道如今这锦绣山河是怎样来的?”我以往总是摇头说:“我不清楚。”这个暑假,他们让我带着这个问题,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
电影设定在1937年南京沦陷后的吉祥照相馆。邮差阿昌、龙套演员毓秀、照相馆老板老金,起初四处奔逃,只为躲开日军的魔掌,却不想被迫为日军冲洗照片,并发现了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铁证。
影片中,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令人触目惊心。战争爆发,人们慌不择路地逃命:有人躲在屋内,却被炮弹击中;有人想乘车逃离,却葬身于炸弹之下;还有人带着家人的遗体四处躲藏,只为能让亲人入土为安。最让我义愤填膺的一幕是:日军强迫人们强颜欢笑并合影,而不远处就是同胞的尸体。一个婴儿啼哭不止,日军见母亲哄不好,竟将婴儿高高举起后狠狠摔在地上,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就此逝去。那一刻,我浑身肌肉紧绷,一只手死死抠住座椅扶手,另一只手紧紧攥着爸爸汗湿的大手,越抓越紧。
然而,在这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依然闪耀。阿昌从最初的怯懦只求自保,到目睹同胞的悲惨遭遇后,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守护底片;毓秀虽是女子,却有着坚韧不拔的傲骨,始终坚信中国必将胜利,她与阿昌默契配合,在日军眼皮底下巧妙周旋;老金身为照相馆老板,也是家庭的顶梁柱,他沉稳坚毅,为大家出谋划策。他们虽然平凡普通,但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走出电影院,望着外面车水马龙、安宁祥和的街道,爸爸又问我:“你现在知道咱们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了吧?”我低下头,郑重地说:“我知道了,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如今,我们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安心学习,能与家人幸福相伴,这一切都离不开先辈们的无私牺牲和奉献。
《南京照相馆》让我铭记了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容忘却的历史,也让我懂得要倍加珍惜当下的和平生活。我们如今的壮丽山河,是无数抗战官兵以及像阿昌、毓秀、老金这样的中国人,用他们的勇敢和牺牲铸就的。我定当好好学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教师点评·
真情为引 让感悟扎实有力
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中学初二教师 车玉鹏
感悟类作文写作若想让真情自然流淌,需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抓细节,忌笼统,让真情有“形”可依。避开空泛表述,聚焦具体事物,用细腻的细节刻画让感悟对象立体可感,传递内容温度。
二是融感受,联自己,让真情有“根”可寻。以“我”与感悟对象的对话为核心,将自身经历、想法与感悟对象相联结,让感受扎根于真实体验。
三是按线索,有条理,让真情有“序”可循。遵循一定顺序铺陈内容,从初识对象到印象深刻的场景,再到最终的思考,让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
统筹/谭卫平 雷嘉 武文娟 叶婉 彭小菲
编辑/贺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