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第11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在成都开幕,吸引来自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6600余家企业参展。会后不久,北京市司法局收到一封来自法国驻华大使馆的感谢信,为会上的高质量公证法律服务点赞。
原来,从2017年起,北京市海诚公证处先后参加8届成都春季糖酒会,通过专业的保全证据等公证服务,为参展企业提供坚实的法律后盾。法国葡萄酒和烈性酒生产商在展会期间保护商标权益时从中受益。
“根据《2025年国际仲裁调查报告》,北京在全球最受欢迎仲裁地排名首次跻身全球第四。”北京市司法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推动仲裁、公证、律师等行业强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构建全链条、专业化涉外法律服务“生态圈”,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我曾在一起涉外案件中被指定为紧急仲裁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刘京说,这样的程序在国内其实并不多见。
在这起外国公司股票和控制权争议案中,合同规定适用中国法。当申请人找到北京仲裁委员会后,因权利保障需求急迫,北京仲裁委员会启动了紧急仲裁员程序。刘京说,北京仲裁委员会创新引入紧急仲裁员制度,实现了与国际接轨,“让境外当事人更放心地选在北京仲裁。”
北京仲裁委员会自成立以来,累计制定或修订仲裁规则11版;截至2024年底,累计受理国际仲裁案件标的额达830余亿元,当事人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包括46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A公司系某央企下属子公司,负责我国在中东某国大型项目中的部分工作。但在其向该国备案时却被告知,公司的英文名称与该国贸易黑名单中一公司英文名称一致,很可能因遭拒而拖累整个项目的进展。
情况危急,企业向北京市长安公证处寻求帮助。经公证员的多方核查研判,明确了两家公司的差异,并及时出具中文和阿拉伯语双语公证书,并代其办理了外交部和使馆的双认证,最终A公司成功备案,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公证是获得国际普遍认可的证据,发挥着对外经贸合作中的法律‘通行证’作用。”北京市司法局公证工作处副处长杨宇浩介绍,近3年,北京市公证行业共办理涉外公证事项69.2万件,出具的涉外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范围辐射超九成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近年来,北京不断创新涉外法律服务方式,持续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助力法治成为北京的国际名片。
北京律协组织撰写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海外投资法律环境分析报告汇编,覆盖中国企业投资经常涉及的国家,为防范重大法律风险进行前期预警和评估。
“从最早的农产品到初级工业品,再到复杂工业品,执业26年来,我在代理的企业出海案件中,见证了中国企业努力攀登价值链阶梯的过程。”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彭俊说,如今其为出海企业提供的法律服务,正越来越多涉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聚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实际需求,北京律师行业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北京有41家律师事务所在97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362个境外办公机构,覆盖了33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
目前北京已形成以律师、仲裁员、公证员等为核心的涉外法治人才梯队。据统计,北京现有涉外律师5000余名,其中345位律师加入各类国际组织,82位律师在组织中担任职务(含曾任和现任)。在公证行业,北京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资格公证员327名,占公证员总数74.6%。
“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法治支撑。”北京市司法局人事警务处处长尹宏伟介绍,未来北京将继续优化服务保障,打造“国际级”人才生态,推动首都从“涉外人才大市”更好迈向“涉外人才强市”。
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