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招生季,“民办本科院校招生难”问题再次引起外界关注。广东省有14所高校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招满。广西、黑龙江启动了本科第四次征集志愿,其中广西明确最后征集志愿“不受文化录取最低控制线限制”。云南启动了第六轮征集志愿,在最后征集志愿时,录取分数线普遍比最初降低了30分或40分,所涉及的学校多数为民办本科院校。
民办高校招生难早已存在,而今年形势较之以往,似乎还要严峻些。应该说,一直以来,民办高等教育也算存在即合理。其之所以能发展壮大,靠的就是自身清晰的定位,也即作为公办高等教育的补充。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补充”更多是数量的、总量的补充,而非质量的、结构的补充。换言之,大量民办本科院校,其实是为了解决一部分相对低分考生“上大学”“拿文凭”的需求而维系的,时至今日,这种需求无疑正在经历巨变。
民办本科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确有一部分学科设置有特色、教学质量“很能打”的学校脱颖而出。这部分学校,并未太受本轮生源荒的影响,第一时间就招满了学生。与之相较,还有一些民办本科院校平平无奇,没有太多比较优势和品牌含金量,同时学费不菲,而教学质量良莠不齐,所发文凭在劳动力市场认可度也很有限……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供给层面的短板,说到底,还是自身不硬。
如果把就读民办本科院校视作一笔投资,那么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于,不少考生和家长难以看到这笔投资的长远价值。特别是在“高等职业本科”等替代性选项大受扶持、行情看涨的衬托下,部分民办本科院校的“低性价比”愈加凸显。以往,某些民办本科院校实质上就是做的“文凭批发工厂”的营生,难以真正帮助学生成长,难以让学生有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随着“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直接成为职场敲门砖,一纸文凭背后的“能力软肋”加速暴露。
总体来说,优质的本科教育,还是供不应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多地民办高校招生招不满,更多还是自身的问题。走出困境,不能靠无下限地拉低录取分,也不能指望“降费让利”和“促销式招生”。真正需要去做的,其实还是改变思路,改变过往那种躺在“办学资质”“办校牌照”上躺赚的心态,改变“大路货”“大而全”的治校路径依赖,要真正沉下心来,去对接企业、去拥抱市场,真正打磨出一批能够叫得响、立得住的特色专业。
一句话,民办高校好起来才能活下去,而非活下去就能好起来。
文/然玉
编辑/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