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南中轴线老天桥有桥吗?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2-06 11:00

天桥旧影

◎张永和(著名剧作家)

凡是北京人,别管他是老的还是新的,对北京南中轴上老天桥这地儿,没有不熟知的,它曾是老北京一张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名片,它曾是这座城市一条独特的风景线,更是受劳苦大众热爱的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之平民乐园。

我们说的天桥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说天桥这块地方;再一个指的是在天桥这块地方上的天桥遊艺场。咱们先说老天桥在北京什么位置?为什么叫天桥?桥在哪儿呢?许多人对此有疑问。包括我年轻时逛天桥,也对此不解。

元朝在北京建了元大都,那时天桥这儿是个水泽地带,水岔子横行,还种了许多柳树,夏秋之际,水波粼粼,绿树成荫,颇有点风景宜人。元朝皇帝就在水上修了一座白玉石桥,桥左右两边还分别修了两个挺讲究的亭子,像个水上公园,很招引了一些读书人,到此饮酒聚会,吟诗作对。后来明灭了元,永乐皇帝花大力修了北京城,并在永乐十八年(1420)修起了两个坛庙,西边儿的叫先农坛,东边儿的叫天坛。当时天桥在新修的北京城什么位置呢?内城外、外城里,有点像绕口令。

复建后的天桥

原来明嘉靖年间,皇帝为了抵御元朝蒙古贵族余绪不断南下的入侵,修了北京的外城,也就是前三门:正阳门(前门)、崇文门、宣武门三门外,往南推数里地,又修建了南边的永定门、东边的沙窝门(广渠门)、西边的彰仪门(广安门)等7个外城城门,永定门内正阳门外一大片地方,天桥就在其中。

从正阳门到永定门之间的这条路,也就是南中轴线上,那时元朝修的汉白玉单孔高拱桥还在,水势可早已逐渐褪去,只是在这座高拱桥下还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即我们后来常说的“龙须沟”。明嘉靖皇帝,出了个规定,皇帝正月要到天坛去祭天。他从皇宫出来往南走,必然要通过这座高拱桥才能够到达目的地,因为是天子走过的桥,就叫“天桥”。

这座桥什么模样?据说桥的弧度很高,站在桥上能看得见前门的城门楼子。此桥皇上走过了,在封建专制年代别人就不能再通过了,因此桥的两端都有木栅栏拦住行人。可天子之外的人也得过河呀,所以在石桥旁边又修了座木桥,供皇帝以外的人通过。石桥不仅只能让皇帝一个人通过,石桥附近的大片土地也成为“天子脚下”,于是上边的房屋一声令下全给拆了,人也全给轰走了,就腾出一大片空地來。

到了大清朝,皇帝又出新法子,正阳门以北的北京内城,全归满人和当官的人居住,汉人老百姓都被赶到北京外城去住,还规定内城不允许有买卖铺户、旅店饭馆、茶园戏楼,以及会馆,一律搬到外城去经营。这倒成全了做买卖经商的人,不久,前门外火了,变成一个又一个商业区。珠市口十字路口以北叫大街(前门)北,西边有大栅栏等商业区;东边有肉市、布巷子、鲜鱼口等商业区。在这些商业区内,名店、老字号商铺鳞次栉比,茶园戏楼不可胜数,会馆旅店相隔不远就是一个。而大街南又是什么情况呢?天坛往西往北拆出来的那一大片空地,从清乾隆年间起,也开始逐步成为商业区、娱乐区,一些商场、茶馆、饭馆、旅社逐渐兴起,但是前面都要加一个小字,规模小、构造也简陋,和大街北商业区是没法比的。从嘉庆到道光年间,一些个人的杂技、武术、说唱渐渐地来到这里卖艺,这却是大街北所没有的。这一片东西南北占地很大,笼统地说天坛以西以北基本都是老天桥属地。按今天的地名来说,就是南纬路以南,永安路和曙光路西端以北,东经路以东,天坛坛根以西这一大片地区。最新的说法是:天坛北路西头十字路口、南中轴线上往南的地块,皆是老天桥。后来这一带虽然出现了很多小的市场,如公平市场、三角市场,还有许多大小戏园子,但名气都不大。最主要的是出现了许多曲艺的演出场子,说相声的、唱鼓曲的、说评书的。再加上别的种类,如练杂技的、练武术的、做独门小吃的、看相算卦以及拔牙、点痦子的,这么说吧,在老天桥老北京的京(京剧)、评(评剧)、梆(河北梆子)、曲(曲艺);杂(杂技)、皮(皮影)木(木偶),各剧种应有尽有;吃、喝、玩、乐,老北京各种民俗无一不备。可有一样,都不是贵族化的面孔,全是普通老百姓的四肢百骸。

每天人流如织,天桥这么大的一块地方,一时倒显得小了。而天桥的桥,拆了一次又一次,动了三次大手术,因此过去有桥,后来桥没了。直到头几年在桥的原址往南的地方又修了一座复制的天桥,那规模、那材质,可和老天桥的桥差远了,我下一篇还要说说清乾隆年间这地儿的桥和碑,再详述经过三次大手术的天桥“桥之变”。

供图/凤楠

编辑/王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