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频现 救援如何应对新挑战?长时间、跨区域支援成常态
南方日报 2024-09-23 08:34

救援队员们又上场了,最近是向着风暴眼的方向。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结束后,9月又接连遭遇秋台风。先是“摩羯”,作为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秋台,接连登陆海南文昌、湛江徐闻;之后又有“子弹型”台风“贝碧嘉”直击上海,“普拉桑”接连登陆浙江岱山、上海奉贤。

截至9月4日,我国今年已累计启动国家救灾响应21次。今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强降雨过程多且历时长,江河洪水发生早、发展快,洪涝、风雹、地质灾害等涉及范围广、影响程度深、局地损失重,灾害救助任务十分艰巨,长时间、跨区域支援是应急救援者们面临的常态。压力之下,武警、消防、电力等专业救援力量持续发挥装备、技术、人员等优势,担起抢险救灾的主力,民间救援力量也在向专业化转型。

有专家指出,近20年来,气象灾害造成的伤亡持续降低,这意味着我国整体的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救援体系在不断进步。但要注意的是,随着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进一步加剧,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风险是在显著提升的,超标洪水越来越多,这对应急救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打好防汛抗洪主动仗

面对极端天气,为保护人民安全,政府各部门做了充足的准备,组织力量全力开展抢险救灾。

9月5日6时,今年第11号台风“摩羯”加强为超强台风级,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

4个小时后,佛山市消防救援支队(以下简称“佛山支队”)指挥中心接到总队调度令:支队水域救援编队跨区域前置湛江雷州支援抵抗台风“摩羯”。

一支超50人的队伍由佛山出发,一抵达湛江雷州,就派出分队前往东里镇驻扎,只为在台风登陆后可以第一时间抵达受灾区域。

4天3夜,这支来自佛山的队伍共接警出动4起,清障道路25公里、树木300余棵,助民解困10余次……为迎战台风“摩羯”,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共调集抗洪、水域、地质专业救援队伍共445人、126车、47舟艇,分赴湛江、茂名、阳江地区一线前置布防。

今年,这种跨区域救援,已是佛山消防经历的第五次。

时针回拨到5个月前,4月7日北江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我国今年主要江河首次发生编号洪水,为全国1998年有编号洪水统计以来最早。

仅13天后,4月20日北江发生第2号洪水,受强降雨影响,北江干流及支流共40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

佛山支队连夜部署、紧急动员,第一时间启动《跨区域抗洪抢险增援预案》,调度支队级水域救援编队,共13辆车50名指战员,携带9舟艇1000余件(套)救援装备器材,于4月20日1时30分在特勤大队集结,星夜奔赴阳山、清远等地开展救援。

两个月后,6月16日梅州市出现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多地出现灾情。佛山支队按照总队调度令,由副支队长苏一武带领一支抗洪抢险编队,跨区域增援梅州市蕉岭县抗洪抢险救援。

“最难熬的还是跨省支援。”参与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团洲垸溃堤救援的佛山支队队员金书告诉记者,从珠三角到岳阳,长途奔赴超过820余公里历时16个小时。仅这段长路,对携带大量装备的救援者来说,就是巨大的考验。

7月10日18时56分,接国家消防救援局命令,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迅速启动跨区域增援预案,调派来自广州、佛山、机动、训保支队的共计106名消防指战员和36辆消防车,连夜奔赴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执行排涝抢险任务。

抵达团洲垸洞庭湖堤坝后,金书和他的5名队友的任务是坚守254号作业点。自7月11日12时30分抵达受灾地后,一行人就昼夜不停,守在堤坝边上利用排涝装备展开排涝作业。

这一守,就是17天。团洲垸被淹后,垸内滞留了约2亿立方米的积水,相当于15个西湖的蓄水量,排涝工作量巨大。按照总前指估算的每天排水量1500万立方米计算,全体参战力量必须坚持长期作战。而现场持续超过40摄氏度的高温,则让蹲守无比辛苦。

金书至今仍记得,现场时刻可能出现危机——发动机损坏,金书就和群众一起,利用当地的渔船将发动机送出去维修;为了检查装备,队员们常常要进入环境不明的水里,烈日下,队员们都被晒得黝黑。最终,奔赴湖南的6人以超过任务三成的成绩交卷,累计抽排水128.4万立方米。

接连数场硬仗,队员们义无反顾,奔赴一线。累不累?参加过清远、梅州等多次跨区救援任务的消防员杜亮回答,“顾不上想这些,出了任务,咱们就只是消防队员”。

专业救援力量作用显现

应急救援分很多种,有些必须得专业的人来。

“摩羯”带来的狂风暴雨,让湛江、海口、文昌等地许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摩羯”台风的海南登陆点,在翁田和昌洒两镇之间,过境后的第6天,两镇电力抢修任务仍存巨大困难。有些小区内的老人和孩子通信失联,很多在外的子女急得只能报警。

“复电率不足1%,台风‘登陆点’两镇电力抢修攻坚刻不容缓。”9月13日清晨,深圳供电局王学峰带领首批深圳抢险队员从海口市进驻翁田镇。

几乎同时,深圳抢险队新增210人,连车带人带装备从深圳出发,前往翁田,当日全部抵达,与王学峰带领的两镇攻坚先头部队会合后,立即投入抢修复电工作。

另一边,16日晚,由南方电网公司广东11支供电局组建的电力抢修队共5500人,在广东湛江集结。他们刚刚结束湛江的“摩羯”台风抢险任务,中秋节前,又马不停蹄渡海峡转战海南。

这支连续作战的增援队伍随后支援海口、澄迈、临高、儋州、定安5个市县,只为帮助海南受灾地区实现“户户通电”目标。

17日傍晚,翁田镇上苑村广场,一场中秋琼剧表演正在准备当中,万事俱备,只待通电。1个小时后,断电10天的上苑村终于恢复供电,温暖的灯光点亮了93户居民家院,也点亮了村中的广场,现场一阵欢呼!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水平越高,就越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国内,说起专业救援就不得不提中国安能集团。它由原武警水电部队转隶而来,是国内唯一一家以应急救援为主业的央企。

“咱们一局平时驻守在广西,看到暴雨预报后,6月18日我们就赶到了桂林救援。”7月1日,中国安能一局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边防和队友们刚结束在桂林的洪水抢险救援,又带着34台应急救援装备,马不停蹄赶往平江。连续3个昼夜的奋战,他们不仅帮助被困居民撤离,还完成了城区15个内涝点的排涝工作。

谁知,7月5日,在返程途中,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管涌险情,很快就造成了堤坝决口,决口一度扩大到226米,边防又紧急投入到洞庭湖团洲垸排涝中。

经过18天的连续奋战,边防和队友们刚刚结束任务准备返回南宁。7月28日10时许,在前往机场的路上,他又接到了新的任务:湖南衡阳南岳区山体滑坡多人被埋,需要马上救援。边防和28名队员当即在长沙租用车辆,当天不到13时便赶到了灾害现场。

“算上在桂林的救援,我们安能一局的队员们,已经在救援现场奋战了40多天。”边防说得轻松,实际上却很辛苦,40多天里,他们身上的衣服就没有干透过。

在一个个抗洪抢险一线,安能集团这样的专业救援队伍是主力部队,他们有专业的装备、技术、人员,在各地政府的统筹下能够快速响应、合理分配资源,更好发挥自身的优势。8月上旬,安能集团又接连投入到了四川、湖南、辽宁等地的防汛抢险救灾工作。

民间救援要错位发展

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救援队伍是我国应急救援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修订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鼓励和支持提供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的应急救援队伍发展。据应急管理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社会应急力量共计2300余支、骨干救援队员4.9万余人。

“从今年父亲节开始就没停过。”佛山市菠萝救援服务中心队长王治勇告诉记者,今年在灾区现场工作时间超过50天。

据应急管理部消息,上半年,全国平均降水量316.9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3.9%;共出现22次区域性短时强降雨、雷暴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过程,造成28省(区、市)900余个县(区)受灾。具体到广东,同样是极端天气、雨涝灾害多发,抢险救援任务繁重。

卓明信援创始人、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应急救援服务分会副主任委员郝南介绍,在洪涝灾害当中,一般一个水面救援作业组一天能转移救援几十人到上百人。对于大部分区县,因灾被困人数在几百人时,消防和本地救援队伍等专业救援力量就能够解决。但如果赶上多年不遇、超出当地防御能力的极端灾害性天气,短时间内出现的生命救援需求超出几百例,当地配备的专业救援力量就容易覆盖不全,需要周边就近的救援力量参与。

常年在救灾一线,王治勇坦言,除了救援队员辛苦,救灾过程中救援队的救援装备损耗也非常厉害,尤其是长线救援。有时候,在一场重大、长线的救灾中,救援队的装备损耗费用可达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对于一个成熟的民间救援队而言,前期装备投入必不可少。“比如在灾后重建,排涝、消杀、处理泥浆等,需要不少抽水设备。”他直言,遇到大型洪涝,救援队往往需要投入数十万元购买抽水设备。“这些救援装备一旦进入灾区,几乎是24小时连轴转。”

7月5日,湖南省华容县团洲垸洞庭湖一线堤防发生管涌险情。但到8月初,仍有11名菠萝救援队的队员在湖南华容一线进行灾后重建援助,这部分队员已在一线奋战1月有余,有的甚至更久。酷暑之下,救援队员在当地进行清淤消杀时,需要穿着严实的防护服进行工作。“可以说是一天到晚泡在水里,一天只睡3—4个小时的队员不在少数。”王治勇说。

频繁投入救援救灾行动,让不少民间救援队伍陷入疲劳作战。

“今年的灾害较多,救援队的经费也一直很紧张。很多救援队员想去一线救援,但往往有心无力。”王治勇说,长期在一线救援的队员除了疲劳之外,还会面临着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的愧疚感等引发的心理问题。“每名救援队员都面临着不小的压力,救援队伍要关注到队员的心理状态,也要能给予帮助和心理支持。”

王治勇坦言,如今,在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来临前后,各地政府已有一套快速转移安置的机制和较为丰富的经验。这也要求民间救援队的救灾机制、援助方向作出相应调整。

可以说,民间救援队伍的发展已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郝南分析认为,全社会的气象灾害风险是在不断显著提升的,这对应急救援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把部分关注度转移到灾害带来的其他损失上,比如灾后的恢复、特殊人群的救济等。

一名蓝天救援队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需要民间救援队利用救援皮艇运送、转移群众等基础救援需求在逐步减少,这要求民间救援队有一个错位发展方向——从抢修、排涝、消杀等方向进行援助,这也要求民间救援力量有更专业、多样的救援素质和装备。

王治勇也表示:“菠萝救援队的排涝车,成为队伍外出支援最实用也最区别于其他救援队伍的装备之一。”

另外,我国民间救援力量发展还存在一些堵点,如自费投入影响可持续性、人身保险等保障水平有待提高、社会认知和尊重还有欠缺等。

“七下八上”汛期告一段落,秋台风也即将过去。忙碌了半年之久的救援队伍也在抓紧时间休息,倘若有下一场硬仗,他们毫无疑问会义无反顾、打满全场。但许多救援队长在思考的是,如何走出差异化的救援路线,如何在硬仗来临前积蓄“粮草弹药”,提高可持续救援能力。

构建城市韧性承灾体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出“完善公共安全治理机制”。在9月4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有关负责人回应相关热点问题时强调,要着力强化“救”的能力、提高“防”的质量、摸清我国灾害风险“家底”,“我们救灾响应的时效更强、频次更高、措施更实,持续传递了‘国家在行动’的有力信号。”

无疑,当极端高温、降水等极端天气增多时,人们也开始关注和反思城市该如何做出适时的回应,以提高承灾风险。城市不仅集聚了大量人口,也集中了重要的基础设施,叠加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显著,其面临的气候风险更为严峻。如何让城市更加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龚道孝表示,随着极端降水增加,原来十年一遇的降雨在未来可能会变为五年一遇,这使得原本就存在设计建设标准略低的排水管网的应对能力进一步下降。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匹配不足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而应该系统全面地看待与解决。他认为,应对极端事件带来的新挑战,并非只有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一条路,也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应急保障措施。简单大幅地提高标准,不但会造成巨大浪费和设施闲置,在巨灾面前也是杯水车薪。

龚道孝举了个例子,去年夏天京津冀特大暴雨事件中有一个水厂基本未受影响。“现场调研才发现,这个厂在大门外用防汛板成功阻挡了洪水进入,方法简便易行但效果非常好。在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时,也有部分小区采取类似措施把洪水挡在了门外。”

对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规划系教授颜文涛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用“刚性的结构”管理洪水可能会失效。“适度抵抗”是必要的,但一味提高防洪标准并不可取。因为面对下一次可能的灾害,城市的防御系统总有“破防”的可能性。

他认为,相比于依靠外在保护,更重要的是构建城市韧性承灾体系,变被动抵抗为承灾主体的主动响应。“城市应该有分级的应灾体系,以应对不同强度的灾害,避免超防洪标准的洪水导致城市功能的完全崩溃。”

颜文涛还指出,洪水管理还需要信息公开和提高公众的灾害学习意识,需要灾害保险等政策工具作支撑。

文/徐勉 张笛扬  杨琼 陈薇 赵威 黄倩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我国东北等地仍有较强降雨 国家防总维持针对辽宁、吉林的防汛三级应急响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31
国家防总维持针对七省份的防汛四级应急响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19
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紧急向河南省调拨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18
两部门紧急向河南省调拨中央应急抢险救灾物资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7-18
直击救援队驰援平江灾后重建:排水车、排水机器人齐上阵
广州日报 2024-07-04
防减救全链条发力:5月1日正式进入汛期,江苏提前应对不利气候预期
扬子晚报 2024-05-03
国家防总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赴甘肃指导抢险救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07
国家防总办公室派出工作组赴甘肃指导抢险救援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9-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