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泳思(之三十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7 07:20

“不喝谢村酒,空往洋州走。”史载谢村黄酒远在公元前14世纪的商王朝就开始酿造了。唐朝时,谢村黄酒驰名于京都长安,并被列为“贡酒”,唐德宗李适诗云:“此酒只应皇家有,瑶池天宫量也无。他日龙驾回长安,每年送朕三万斛!”

“水为酒之神”——酿制谢村黄酒的水为“谢村井”中的百年泉水。“粮为酒之肉”——酿制谢村黄酒的米为“米中三珍”香米、糯米、黑米,不加糖自甜,不加香自香,不加黄自黄。再加之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洋县神奇土地,都为“此酒只应洋州有”奠定了先天条件。

而今,有着绝世奇方的谢村黄酒,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永续传承。

神奇的汉江之水,在上游酿造了谢村黄酒,中游也有遥相呼应而并蒂的房县黄酒。房县古称“房陵”,因“纵横千里,山林四塞,其固高陵,有如房室”而得名,南接神农架林区,北与丹江口市、武当山接壤,独特的土壤和气候,为酿造黄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早在西周时,房县民间就开始酿制黄酒,采用房县野生蓼子,以及高山糯米、溪水和特殊的手工工艺酿造而成。

房县黄酒诞生不久,就与皇家结下了不解之缘。史载,当年楚王向周宣王进献了一坛房陵黄酒,开坛后满殿飘香,周宣王尝后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开启了房县黄酒为皇家御酒的先河。唐中宗李显曾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被软禁于房州(今湖北房县),对房县黄酒赞不绝口,后李显复皇位,将房县黄酒定为贡酒。之后,李显正式赐名“庐陵王黄酒”,使房县黄酒成为名副其实的“皇酒”而名扬天下。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是唐朝诗人王维《汉江临眺》里的襄阳黄酒。“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是诗人畅饮陕西南郑黄官黄酒后释放的魅力。开坛满房生香,色泽黄亮,醇香可口,这是郧县老黄酒的清香……沉淀在历史中的汉江,就这样把绝世的香甜给了人间,让满江飘香的醇鲜老黄酒在山河岁月中长流不息。

汉水佳肴。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一首《水调歌头·游泳》,把汉江上的美食“武昌鱼”推向了世界,也让鱼米之乡的汉江大放异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起源于5000年前的中国饮食文化,因南北不同、地域风貌不同、食材不同,有了川、鲁、粤、闽、淮等菜系之别。沟通南北、横贯东西,处于东西南北融合地带的汉江流域,五方杂处而兼南北东西中,清凌凌的江水把陕西菜的无华、湖北菜的鲜香、川菜的泼辣、鲁菜的咸鲜、徽菜的酥嫰汇于一锅,在煎炒烹炸煮中,弥漫出让人唇齿留香、一食而终生难忘的美味佳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黄帝内经》云:“饮食为生人之本”,“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从刀耕火种到驯化动物,食源是美味佳肴之根本,品种繁多、姿态多样的汉江食源,构成了汉江饮食的基本底色。

多彩五谷,是汉江流域靓丽的风景。作为我国水稻主产区的汉中盆地、南阳盆地、江汉平原,是单双水稻的主要产区。与此相关有一个著名的典故——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和孙权南北夹击,蜀将关羽腹背受敌,进无可进,退无可退,最终败走于麦城并以身殉职。

麦城,在今湖北当阳市境内,东周时即为楚国的重要城邑。“麦城”之名,表明冬小麦是汉江流域的重要草本植物。史载,汉水流域的干旱岗陵地区很早就种植小麦,汉中盆地“以麦为正庄稼”。古人用野草驯化而成的粟,亦即小米,也是汉江流域干旱贫瘠岗陵的农作物。“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中记载的“黄米”即黍,在汉水丘陵地带有种植。此外还有玉米、红薯、大豆、荞麦、土豆等,都是汉水流域的日常农作物。

“辅助粮食,以养民生。”《黄帝内经》记载的杏、李、桃、栗、枣“五果为助”,在汉江流域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得益于独特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中上游丘陵地带种植的石榴、桃类、樱桃、柿子等,盆地种植的柑橘、葡萄等,中下游平原种植的西瓜、甘蔗等,无不呈现出汉江流域水果独特的魅力。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4000多年前,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橘子的国家。汉江不是江南,但纬度处在北纬30-35度之间,与淮河相当,甚至局部高于淮河自然分界线,正是适合橘类芸香科植物生长的地带。

据《史记·货殖列传》,汉江上游的汉中、城固、洋县等地,已开始大面积栽培柑橘了。“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类任道兮。”楚国诗人屈原在《九章·橘颂》中写道。春秋时期是汉江流域出产橘子的黄金期,种植橘子堪称楚国经济命脉之一,以至于之后战国纵横家苏秦在推销合纵之术时,就以楚国的柑橘作为一种诱惑手段。

文/楚建锋(教师、杂文家)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