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盲目崇拜外在的光鲜亮丽,用更加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世界;线下群体活动的流行,背后是群体社交带来的安全感;“虚拟爸妈”的出现,是一部分年轻人开始主动选择正向情感价值,构建新的亲缘支持体系。近日,袤则市场研究咨询发布的《2024大社交趋势观察报告》显示,“祛魅前行”“降格幸福”“群体亲近”等成为社交领域出现的新趋势。
打破滤镜看世界 关注细微幸福
“祛魅前行”描述了人们开始以更加理性和现实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盲目崇拜外在的光鲜亮丽,而是试图通过解构和祛魅来找到生活的真实面貌。社交媒体上流行的“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NPC人生”等讨论,正是这种祛魅心态的体现。
在“祛魅”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无论是大厂的光环还是名校的title,都无法成为生活的全部。相反,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感受生活本身的乐趣和意义。这种心态的转变不仅帮助人们摆脱了内心的“不配得感”,还为他们提供了更大的容错空间,使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对于企业管理者而言,“祛魅前行”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他们需要转变思路,寻找适应新环境的“草台班子”打法,关注企业的预测力、适应力和复原力。
“降格幸福”是另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人们开始调整对幸福的宏大期待,转而关注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与过去流行的“小确幸”不同,“降格幸福”更像是一种对自我的宽慰与支撑。面对压力和困境时,人们不再采取挫败、愤怒等惯常情绪反应,而是运用调侃和幽默来调整心态,减轻心理负担。
一共20格的刮刮乐,每天刮开一格,一周上5天班,刮完一张等于是对上班的“月记录”——“刮刮乐上班”“局部退休”等花式哄自己上班的方法体现了这种“降格幸福”的心态。人们通过幽默来化解工作中的不如意,也反映出一种积极的存在主义实践——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先宽慰自己,让自己处在一个较为舒适的状态。
线下活动流行 群体社交受偏爱
“群体亲近”趋势反映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对群体社交的依赖。相较于“1v1”式社交的尴尬和压力,人们越来越偏爱群体社交的形式。无论是棋牌游戏等线下群体活动还是群面式相亲等新兴社交模式都受到了广泛欢迎。
在群体中,人们不仅能够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还能通过集体活动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共鸣。这种社交形式不仅减少了个体在沟通中可能遇到的隔阂和压力,还提供了一个共同发声和体验的平台。
“人均确诊”趋势则揭示了人们在社交平台上积极认领各类标签以重塑自我认知的现象。从“正式确诊文学”到“i人e人”“淡人浓人”等人设标签层出不穷,人们通过这些标签来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和归属感。这种标签化的自我认知不仅帮助人们省去了向他人解释自身性格的时间和语言成本,还降低了社交成本,提高了社交效率。
提升形象气质 从微小改变中寻找希望
“自塑新生”趋势描述了人们通过“回归最小半径”来重新塑造身体和日常秩序从而获得生活上的改变和希望的现象。无论是通过减肥、爆改等方式提升形象气质还是通过短逃离等方式获得喘息和休憩的空间,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积极地面对生活困境并寻找新的可能性和希望。
这种自我改变的过程不仅是对身体和外貌的改造,更是对精神和心理状态的调整。通过设立生活仪式、设定主题月等方式,人们能够在日常的连续性中刻意设置改变的节点,从而打破常态开启新的生活篇章。
向往浪漫亲情 在亲缘关系中寻找支持
“情感择亲”趋势反映了人们在亲缘关系中的新态度。尽管“断亲”现象在近年来引发了不少关注,但实际上大多数年轻人并没有与亲缘关系一刀切割。相反他们开始主动选择那些能给自己带来正向情感价值的亲人来构建新的亲缘支持体系。
这种情感择亲的态度不仅体现了年轻人对个人情感和需求的重视,也揭示了家庭在社会变迁中的新功能。随着家庭功能性逐渐被社会取代,情感价值成为家庭支持的核心内容。
“浪漫血缘”趋势则描述了人们对血缘关系的浪漫化想象以及对亲情的深度渴望。过去人们往往将浪漫情感寄托在伴侣身上,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将亲情视为浪漫宠爱的来源对象,无论是兄妹亲缘还是虚拟爸妈等现象都体现了人们对纯粹亲情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浪漫血缘的心态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稳定确定性的追求,也揭示了亲情在社会变迁中的重要地位。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韩世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