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们暑期沉迷盲盒卡片 有孩子抽卡寻“刺激” 甚至出现过度消费、攀比
广州日报 2024-07-25 09:34

近来不少家长发现,自家“00后”“10后”孩子开始喜欢收藏各种盲盒卡片,曾经的集卡风潮似乎要“卷土重来”。放暑假前在一些小学甚至幼儿园里的老师也发现,不少孩子购买了大量的IP角色卡片带到校园里分享,甚至出现卡片交易、“卡位”攀比等问题。

这些盲盒卡片是如何走进孩子们生活当中的?又是如何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爱上抽卡集卡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采访。

集卡热潮渗入校园“10后”争当卡片“收藏家”

随着抽卡片风潮在“10后”群体里越来越火爆,更多低龄的“小卡迷”出现在校园里。某幼儿园的温老师告诉记者,刚过去这个学期,她常在幼儿园里看到许多孩子拿着各种各样、绚丽多彩的卡片玩,卡片角色涵盖多个热门IP。“那些卡片亮闪闪的,印的角色也很可爱,很吸引女生,她们经常把卡片带到幼儿园里玩。”

温老师说,她也曾听过孩子们在讨论卡片时提到“我的卡比你的高级”等话语,虽然许多小孩对于这张卡的实际价值并无明确概念,但他们会将这些卡片本身的“等级”与稀有程度进行攀比,甚至会因为某张卡片起争执。“由于越来越多孩子沉迷卡片,幼儿园只好严令禁止孩子们把卡片带到学校。”

卡片游戏是如何在小朋友的世界里火起来的呢?今年12岁的何同学是一名卡片爱好者,她表示,最初迷上卡片是由于自己在短视频里频繁刷到网友晒出许多可爱的卡片,里面恰好有她平时看的动画片角色,而且身边也陆续有同学在学校里分享自己的卡片。后来她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内看到大量琳琅满目的盲盒卡片,且大多数售价每包从2元到10元不等,并没有超出她日常零花钱的范围,因此她便开始存钱买卡片,走上了“收藏家”的道路。

盲盒卡片也分“等级”有学生为此花光零花钱

记者采访了解到,如今这些盲盒卡片也分“三六九等”,每一种卡包当中出现的卡都有明确的“等级”划分,越是稀有的卡片类型,其工艺与设计就越精美,玩家抽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何同学介绍,一般两元一包的盲盒卡片里会有三张卡,但基本上是工艺最普通的“普卡”;五元一包的卡片里有较大概率出现工艺较好的“透明卡”;十元一包的卡片里会出现“动卡”,其设计精美很多。她告诉记者,卡片上标注了R、SR、SSR、UR等多种“卡位”(卡片等级),不同“卡位”精致程度不同。

何同学粗略计算了一下,她这段时间购买盲盒卡片的数额已经近两百元,而她身边有一些同学几乎把所有零花钱都拿来抽卡,有的花费了上千元只为抽到“等级”较高的卡片,倘若抽到“普卡”或是重复的卡,他们便会与其他人交换或是转手卖掉。

何同学表示,学校已经多次禁止同学们带卡片回校,一旦发现就会被老师没收;采访中也有人告诉记者,家长并不支持自己买卡片。

盲盒抽卡靠运气“未知”刺激感让未成年人上瘾

在某小学附近的文具店最显眼的柜台上,摆满了用精美的铝箔纸包装好的各类盲盒卡片。该文具店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来购买卡片的女孩子最喜欢“小马宝莉”“叶罗丽”“三丽鸥”等IP的卡片,而男孩子则更喜欢“奥特曼”。

事实上,这种抽卡的模式与二次元文化中的“谷子”(动漫周边产品)文化十分相似。而市面上有一部分的“谷子”也是需要玩家以盲盒抽取的方式得到。是否能抽到自己喜欢的角色?是否能抽到好看的图案?抽到的角色是冷门或是热门?在同样的包装下,一切都是“平等的未知”,玩家只能期待运气的眷顾。而这容易刺激人的神经,让人忍不住一次次地抽卡。而当这种模式被包装成玩具流入市场,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们自然更容易上瘾。

“快乐”之余的思考 警惕过度消费 加强各方监督

收集如此多的卡片,究竟会给小朋友带来怎样的快乐呢?何同学说:“刚开始我是对某个角色感兴趣才去买卡的,后来心理上会发生一些转变,总想着下一包就能抽到稀有卡片,抽不到就继续买,最后就越买越多了。”

记者近日在市区某书店看到,在卡片售卖处张贴着“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得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购买随机抽取形式的商品,需取得监护人的同意或有监护人陪同”。但在现场,依然有不少未成年人在独自选购盲盒卡片;而路边的文具店更是没有贴出相关消费提示,暑期许多孩子也会结伴过来买卡片。

目前来看,抽卡片似乎已成为许多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种消费行为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孩子可能因缺乏自控力而过度消费,甚至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大额购买;此外,部分商家也未能充分履行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未设置明确的消费提示或限制。

文/区子晴 何欣颐 肖欢欢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