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届养老服务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 “订单式”专才亟需“入市”
解放日报 2024-06-28 09:05

在浦东新区永泰路302弄16号三林镇常青养老院,值了一晚夜班的“00后”小伙子陆天一早上6时就起床,开始一天繁忙的工作。

陆天一2022年从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养老护理专业毕业后,来到这个养老院工作。他是上海本地男生,能吃得了苦吗?能干多久?三林镇常青养老院院长潘雪慧坦言,“刚开始,我们心里也没底。”

最近,国内率先开设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两所院校——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和山东女子学院近百名本科生迎来毕业时刻。与此同时,从浙江树人学院到广东开放大学,其他不同类型的高校也在开办同类“养老专业”。

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全国每年老年人口净增量已达千万级别,这一增长幅度远超养老服务行业的人才供给增速。那么,除了这些最先试水的本科生之外,从医学生到家政员,哪些从业者急需“入市”,以缓解这一人才缺口?

一线护理人才尤为短缺

不难发现,高校养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上都是管理岗,他们入行之初一般会经历轮岗轮训,甚至从一线护理做起。不过由于目前高校开设的养老专业主要以社会保障等管理学科为基础,这些本科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医学的学科背景,所以还无法直接胜任养老护理的技能岗位。其实,相较于养老服务业的管理人才,养老护理人才的需求更是紧缺。

2022年末,上海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83.15万人。按照全国11.8%的中度以上失能老人比例计算,上海失能户籍老人大约有65万。未来,随着老年人口持续增加,全市失能老人将很快突破100万。

医养融合的养老服务业正在释放大量的用人需求,也成为吸引医学生的行当。上海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应届毕业生陆凌玮、李明芮在今年的春招中拿到了上海申养康复医院录用函,预期薪酬每月万元左右,到手约8000元。此前两人在三甲医院康复科实习,主要帮助因病失能的老人“找回”吃饭穿衣、听说沟通等能力。

他们这届上中医康复医学院的毕业学子达上百人。陆凌玮等观察到,康复医疗机构床位不仅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且时常“一床难求”。

光是以沪上百万失能老人作为服务对象,养老护理人才就已存在短缺。截至2023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量为563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4人。这一“人均拥有量”与日韩等发达国家相比有数倍差距。而仅以这个“人均拥有量”来估测,上海百万失能老人至少需要护士4000人。相对而言,目前本市高校每届几十、几百人的养老服务人才供给量显得捉襟见肘。

今年年初,国家出台多份关于养老服务业的指导性文件,如《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养老服务业人才也被列入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养老行业研究团队首席专家罗守贵眼中,构筑这个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就像在织一张大网,“这张大网要足够细密,经纬相连,环环相扣,能够为老人提供健康安全的屏障。”

首届本科生就业机会多

罗守贵预计,到2035年之前,我国平均每年将有2241万人进入老年队列,剔除60岁以上的死亡人口后,平均每年净增老年人口1091万,这意味着中国老龄化加速期的真正到来。预计2026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美国全国人口,接近3.37亿。

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协会会长、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教授日前在沪上首届健康养老专业发展论坛上表示,我国在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同时,也迎来了发展银发经济的历史机遇期。“银发经济的稳定性、确定性不言而喻,这一产业的发展急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

今年校园春招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养老服务管理专业2024届学生王懿目标明确,直接走向人寿堂养老集团的招聘展台,推介自己。她表示,行业发展前景及养老服务人才匮乏正是自己选择这一行的重要原因。她正在中国人寿的健康保险部门实习,负责上海长护险相关项目,意向是就业于人寿堂这样的康养企业。

记者了解到,早在4年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就开出全国首个独立设置的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按照“订单式”培养理念,实现学生从大一至大四全周期产学研实践教育。该校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带头人、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娟表示,目前养老机构急缺管理人才,以往都是从其他专业毕业生中“匀”过来的。如今这个专业首届30多名毕业生迎来的专场就业与实习招聘会上,有30余家养老服务机构带来多个就业机会。招聘岗位包括养老服务机构的副院长、院长助理、储备干部、个人养老顾问、养老秘书、健康秘书、医保秘书等。

王懿的同学莫德玉说,养老服务其实很“年轻”,为青年人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我在泰康之家申园实习,这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养老社区,能学习到很多新养老模式运营和管理经验。未来我会在养老服务行业扎根发展,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

渴求高素养的护理专才

其实,养老行业对高素养的护理专才十分渴求。

同济大学附属养志康复医院是华东地区成立最早的一家康复医院,养老与医疗的双重属性,使之对护理员的需求更为迫切。护理部主任许剑蕾介绍,“目前在院护理员人数为176人,患者总人数为803人,在高龄、重症、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照护中,护理员仍有些吃紧。”

她告诉记者,上海对养老服务人员执业资格均有岗前培训要求,须持证上岗,但现实却面临一些“硬伤”。“目前的护理员大多数为45岁至55岁人员,有些甚至未完成高中学业。”据悉,各养老、医疗机构的护理员来源均为第三方公司,劳动关系并不隶属于养老、医疗机构,而护理员的日常收入则几乎全部来自患者家属,多做多得。“因此,最为现实的问题是:当患者的护理需求日渐精细化时,护理员会考虑‘接了多少单’‘收入够不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人员流动性大,不便管理。”

许剑蕾说,虽然护理员的职责大多是日常生活照料和基础护理,但在养老机构内,如何使用轮椅、拐杖,如何防止患者跌倒等,都是入职后培训的重点。服务不匹配、声音太大、态度不好……一些细节上的疏漏就会使护理质量“打折扣”。因此,养老行业对护理人员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更渴求的是高技能、高素养的护理专才。

第一步是换视角转观念

高技能护理专才如今炙手可热。作为上海第一个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上海城建职业学院从2022年起已经输送了100多名毕业生进入养老行业。该院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负责人蔡晶晶老师表示,“我们的毕业生不愁找工作。同学们大三的时候会到养老院实习,一般都能留下来,就业率这几年都是100%。”

三林镇常青养老院院长潘雪慧说,“我们每年都去上海城建职业学院招聘,学生甚至还没毕业,我们就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早早地把学生‘抢来’。”通过这一方式,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又为三林镇常青养老院输送了3名毕业生和3名实习生。

就业不愁,税前月薪也能达到七八千元,养老院在年轻人的心里不断“加分”。“我们第一年招生时,招录比为1∶1;5年过去了,现在招录比变成了3∶1,从学生挑我们变成了我们挑学生。”蔡晶晶说。

随着养老服务业人才被列入紧缺急需人才目录,开设养老相关专业的上海高校也越来越多了,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今年有了第一届本科养老管理专业毕业生,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大学、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纷纷加入养老人才培养“赛道”。

年轻的学生进入养老服务专业,如何从原来的家中“宝贝”变成服务老人的专才?“转变观念是第一步。”蔡晶晶介绍,城建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第一环节便是高龄模拟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亲身感受“老年人的世界”。怎么个体验法?每个学生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戴上老花眼镜、耳麦等设备,走进老年人看到的、听到的世界。在穿上特殊的负重设备,体会老人膝关节不能伸直的痛苦后,一位学生感慨道:“我这才深刻理解了老年人需要被照顾的心理,也体会到与老年人沟通需要一种特殊的方式。”体验过后,这些学生还有一门必修课——为家里的老人擦身。通过先为自己的亲人做一些养老服务,才能体会养老护理的重要性,也能帮助他们转变观念。

给机会给平台留住人才

来了,能留下来才是长远。如何吸引年轻的大学生长期留在养老服务行业?给机会、给平台、给认可,养老机构和高校都在探索。

目前,陆天一在三林镇常青养老院忙着培训一线护理员。“从护理员培训的课程设计到实操安排,院里把这些事情都交给了我。我虽然觉得有压力,但也有动力。”陆天一先从护理员做起,各个岗位轮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磨,已经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成长为院长助理。“他还承担了夜里的行政管理工作,就是当‘夜间小院长’,这个时段养老院大大小小的事,都交给了陆天一。”潘雪慧告诉记者。

“专业人才不能浪费。我们要给机会,让他们历练,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长。”作为带教师傅的潘雪慧想起自己的经历。2007年,她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上海从事养老护理员工作。“那时候,工资800块钱一个月,管老人的吃喝拉撒,社会地位也低。”潘雪慧说,更迷茫的是,看不到未来的职业通道。

现在,养老人才的机遇来了,潘雪慧特别希望年轻人能够抓住。“当然,单靠他们自己不行,养老院必须支持他们,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为他们搭建平台。”于是,参加系统内的比赛、智慧养老项目、技能提升培训……常青养老院将这些机会交到陆天一手上,而陆天一也不负所望,目前已经拿到高级养老护理员证书,同时正在自学成人本科的健康管理专业。潘雪慧说,养老院正在为陆天一争取机会,希望明年能送他去日本培训,学习先进的养老服务经验。

高校也在探索。“让年轻人看到这个产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看到个人在这个产业中能发挥的作用,他们的职业规划路径就有了。”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健康与社会关怀学院院长杨蕾介绍,该学院正通过与中职、本科院校合作贯通,继续教育学分互认等措施,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记者了解到,除了本科院校,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和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等纳入国家“双高计划”的高职院校,均开设了养老服务相关专业。

不止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也在养老服务相关专业走出专本结合、双证结合新路。今年,上海开放大学继2021年首开“家政学”本科专业后,又成功申报了“养老服务管理”本科专业,2025年开始招生。

张小勤来自江苏泰州农村,在上海宝易护理站有限公司工作,也是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22春家政学专业学生。她2018年来到上海做家政,边工作边学习,从专科毕业后又选择攻读本科,考出了20多本职业技能证书,还获得2024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

目前,她所在的上海开放大学仍是全市唯一同时开设家政专业和养老专业的高校,累计招生已超过5000人。去年起,学校又开始对接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考核,共有125位毕业班学员顺利通过“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三级证书(高级工)考试。“这次我拿到了高级证书,工资也加上去了。”作为获证学员中仅有的5名男性之一,上海开大徐汇分校2021秋季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张玉民在分享考证经历时说,自己专业技能提高了,服务对象也满意了。易得康集团公司运营经理李律表示,获证学员是家政服务企业最大的财富,可进入高端人才晋升通道。

上海开大副校长张瑾表示,学校将以职后学习、在岗学习群体为主要对象,促进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学历能力双提升”,不断扩充养老相关服务供给侧。

文/黄杨子 徐瑞哲 李蕾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