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如何建构?专访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郭汉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4 11:36

一段时期以来,北京持续创新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创新养老服务模式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北京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将走向何方?老年人将拥有怎样的获得感?近期,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汉桥,全面分析了北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北京正通过多方协同发力,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善社会、有爱家庭协同推进,创新和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专业养老、普惠养老、智慧养老、温度养老、阳光养老。

北青报:近年来,北京的老龄化形势如何?

郭汉桥:截至2023年底,全市常住老年人共有49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2.6%,比2022年底增加29.7万人,平均每天净增800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市老年人口还将持续增长。按现有人口结构推算,预计到“十五五”初期(2026年),常住老年人口比例将超过25%;到“十六五”初期(2031年),这一比例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2022年以来,我们全面梳理了养老工作的思路、政策、机制、措施。针对养老政策碎片化、养老服务供需错配、服务网络不集成、普惠服务供给不足、产业基础薄弱等一系列关键性问题,转变理念、优化政策、完善机制、发展产业,全面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创新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

北青报:北京持续在探索创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郭汉桥:在去年的四季青论坛上,我们针对99%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1%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这一实际情况,发布了我市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试点工作成果。一年来,我们组织59个街道、72个点位复制推广试点经验和服务模式。参与试点推广的30多家市场主体,累计签约长期上门居家照护服务接近1400单,相当于建设了一批轻资产、低成本运营,提供实体化、专业化养老服务的社区“虚拟养老院”,有效解决了一千多个家庭重度失能老年人的居家照护问题。

在系统总结试点探索和推广工作的基础上,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完善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以及居家养老网络、养老助餐、人才队伍、失能失智照护、为老服务平台、适老化改造等“1+6”系列政策文件,全面完善首都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总体思路是以“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来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构建完善以“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

“一清单”,是根据街道(乡镇)辖区内老年人各类养老服务需求,组织各类养老服务市场主体,设计形成一整套普惠养老服务供给清单,具体包括服务项目、供给主体、供给方式与供给价格等。总的设计思路是对应需求侧,从供给侧明确失能照护、康复护理、助餐助浴、医养结合等7大类158项专业化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这些服务由谁提供、怎么提供。

“一平台”,是指以街道(乡镇)为单位,建设集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以综合体为区域养老服务枢纽,整合辖区各类涉老服务市场主体,搭建具备供需对接、服务商管理、服务调度和质量控制等功能的综合运营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养老服务供给的组织化程度。从用户端看,老年人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网络下单、到店预订、入户开单等方式,提出养老服务需求。从运营管理端看,依托综合体组织各类服务商,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普惠型、专业化养老服务。

“一张网”,是指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整合辖区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和助浴陪诊、家政维修、康复护理等各类专业养老服务商,构建以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为统筹,街道(乡镇)养老服务中心为枢纽,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为实体网点,加盟专业服务商为虚拟网点,覆盖区、街(乡镇)、社区全域的养老服务三级网络。

北青报:构建上述“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有哪些创新举措?

郭汉桥:我们构建“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具体做法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布局设施群。制定“两指引、一方案、一协议”(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管理指引、验收指引、效能评估方案、运营协议范本),按照“政府无偿提供设施、以空间换服务”的思路,聚焦老龄化程度高、高龄和失能失智“老老人”密集区域,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全面布局养老服务设施集群,实现“老老人”在哪里,设施供给在哪里,服务跟进到哪里。

第二,打造综合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总体上应具备两类六项功能,即具备集中养老、社区餐厅、老年学堂、康养娱乐、医养结合等基础服务功能,以及志愿服务、疾病筛查、公益宣传等拓展服务功能。

第三,整合服务网。一是主体整合。以街道为单位,探索建立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驿站网点统一打包委托运营机制,由品牌服务商连锁化运营,提高市场主体集中度。农村地区侧重不同层级运营主体之间的联网运营能力,推动形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驿站+邻里互助点”以院统站带点的养老服务网络。二是驿站整合。依托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探索采取并购、重组、合股等市场化方式,整合小散弱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推动驿站由综合体运营商统一运营,或者将驿站纳入综合体运营方供应商体系,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服务整合。市、区两级民政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层分类建立养老专业服务商的统筹招募和加盟参与机制,为综合体这一服务运营枢纽赋能。通过综合体服务阵地、驿站网点与专业服务商联营,以及信息平台高效调度,最终在全市构建多中心、分布式、枢纽型、平台化的养老服务网络。总体思路是打造综合体,做实养老服务联合体,构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驿站+专业服务商”共生发展的养老服务生态圈,以此改变目前养老服务市场主体“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打造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动力车组”,实现多元化供给、差异化匹配、可持续运营。

第四,搭建云平台。目前我们正在开发区域养老服务中心信息平台,预计近期上线。综合调度云平台主要包括供需对接、商户管理、服务调度、质量监管四大功能。

第五,构建双闭环。强化养老服务质量监管,让老年人信得过、用得好,积极构建全流程、全链条服务和管理闭环,通过闭环抓监管、保质量。

北青报:基于此前的实践,您认为创新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关键要遵循哪些原则?

郭汉桥:养老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市场、社会和家庭方方面面。创新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做到“四个坚持”。

第一,坚持有为政府。发展养老事业产业,政府职责应当聚焦抓方向、兜底线、搭平台、给支持、管秩序,在做好城乡特困、低保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基础上,重点围绕政策供给、产业布局、设施建设、行业监管等方面有所作为,发展普惠养老。

第二,坚持有效市场。普惠养老服务兼具公益属性与市场属性,有别于补缺型的兜底保障服务和市场化的高端服务。发展普惠养老服务,不能忽视养老服务公益属性来找商业模式,也不能忽视养老服务供给的市场规律来片面强调普惠。普惠养老服务只能是基于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有机结合,找到养老服务公益属性和市场属性的平衡点来实现。

第三,坚持多元治理。“老人安,天下安”。一是厘清责任边界。在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相结合的同时,引导各方主体各尽其责、协同联动,形成多元主体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和相互补位的治理格局。二是扩大社会参与。支持社会力量慈善捐赠、关心关爱特殊困难老年人,构建行业组织引领、社区组织参与、慈善组织助力、志愿平台聚力的有善社会。三是发挥家庭基础作用。督促引导家庭成员切实履行家庭赡养义务,为养老服务提供经济支持,为老年人特别是“老老人”提供精神关爱。

第四,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养老服务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一是政策要系统设计。加强涉老相关部门协同联动,同步设计、一体实施支持型、发展型、监管型政策,追求政策取向一致性,避免出现政策碎片化和“玻璃门”“旋转门”现象。二是平台要系统集成。北京养老服务网、区域养老服务调度云平台、养老服务管理信息系统等各类为老服务信息平台要一体设计、系统开发,有序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整体提质增效。三是网络要系统布局。从区级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建设运营,到社区养老驿站的整合联网,以及专业服务商的统筹招募,都要整体规划、无缝衔接、动态管理,才能连点成线、连线成网,最大限度发挥服务效能。

北青报:对于完善首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的未来,您有何展望?

郭汉桥: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将坚持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善社会、有爱家庭协同推进,创新和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着力发展专业养老、普惠养老、智慧养老、温度养老、阳光养老。

第一,发展“专业养老”,全力打造首都养老“匠心”品质。一是以专业的主体打造市场高地。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引导国内外专业品牌市场主体投资北京养老产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市场主体,以服务机构专业化实现机构服务专业化。二是以专业的队伍打造人才高地。持续加强养老行业领军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康复护理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建立养老护理技能体系与专业技术体系的衔接机制,构建完备的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训、考核、评价、晋升等职业成长体系。三是以专业的服务打造标准高地。持续推进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建立一整套科学完备、门类齐全的养老服务标准和规范,打造首都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高地。

第二,发展“普惠养老”,让首都老年人方便快捷“称心”养老。一是以“空间换服务”方式保障普惠养老。严格落实新建小区配建养老设施规划、建设、验收、交付“四同步”,组织开展老旧小区养老设施补短板行动。公建养老设施必须用于发展保障性、普惠型养老。二是以培疗机构改革拓展普惠养老。完善建设支持政策,鼓励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所属培训疗养机构转型发展普惠养老机构,扩大普惠养老床位服务供给。三是以普惠机构签约发展普惠养老。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普惠养老机构认定管理机制,支持引导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可及、价格亲民、质量可靠的普惠养老服务。

第三,发展“智慧养老”,让养老服务既“省心”又高效。一是推广应用智慧照护系统。目前,我们已初步部署了1万台智慧照护终端,基本覆盖养老机构的失能老年人照护。我们将继续推广智慧照护系统及照护终端,推动照护服务的标准化、可视化和管理智能化。二是加强大模型、大数据应用。我们将充分运用千亿大模型科技成果,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培训支持,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康复、远程支持、养老顾问等服务;我们还将定期发布行业发展报告,为市场主体在北京投资兴业提供指引。三是加大智慧产品应用推广。我们将加强养老服务领域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场景建设,打造集康复辅具租售广场、智慧养老城市大脑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北京养老服务城市展厅,以点带面发展智慧养老产业。

第四,发展“温度养老”,营造养老服务行业“暖心”氛围。一是关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在做好生活照料、失能照护基础上,重点发展康复护理、医养结合、心理关怀等服务,促进老年人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二是支持老年人有尊严的养老。推动政策和服务供给更加注重支持失能失智老年人得到专业照护的同时,通过发展医养康一体化服务,最大限度提升身体机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延缓失能失智进程。三是营造尊老爱老助老社会氛围。加强为老志愿服务组织建设,依托“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平台发展志愿服务和邻里互助服务,加快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积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第五,发展“阳光养老”,加快形成养老服务“安心”环境。发展“阳光养老”,就是要通过推行“无感全息的政府监管”,强化“高度自觉的行业自律”,打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市场秩序”,推动形成阳光的养老行业生态。我们的美好愿景是:不仅要让老年人生活充满阳光,更要把整个行业置于阳光之下运行。一是强化动态无感监管。持续创新养老服务监管机制、方法和手段,通过养老服务合同网签、智能化照护和监管、非现场监管等方式,实现行业监管“无事不扰、无处不在”。二是强化养老行业自律。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更好发挥行业协会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诚信自律等功能,优化养老行业发展生态。三是健全养老服务市场规则。积极构建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推动实现养老行业充分竞争、汰劣奖优,以有秩序的产品和服务市场来为老年人提供有品质、有保障的普惠养老服务,让养老变为享老。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蒋若静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
新华社 2025-01-07
北京已建成100家区域养老服务中心 2025年将再建50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5-01-02
我国将完善县域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建设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9-18
民政部:不断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北京市成功举办2024北京养老服务 行业发展四季青论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1
“一清单、一平台、一张网” 北京这样构建养老服务体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0
北京持续聚焦老老人小小孩服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31
两会动态 | 今年北京将新建养老家庭照护床位2000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