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汛期出现极端气候事件概率较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1 07:29

今日(6月1日)起本市正式上汛。昨日,2024年北京市防汛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指出,今年汛期本市气候总体状况偏差,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概率比较高,流域性洪水风险依然存在。据悉,全市共落实防汛抢险队伍2785支约17.8万人。同时,持续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首次布设测雨雷达,监测范围可实现永定河官厅山峡区域全覆盖。

中心城区预计存在一定积水风险

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市应急局副局长李宇介绍,从气象部门的预测结果看,今年汛期气候总体状况偏差,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概率比较高。汛期短历时、雨强大的降雨,易造成城乡下凹式桥涵、低洼院落、地下空间及排水标准不高的路段等发生积水,城乡结合部、部分郊区新城等区域应对极端降雨天气的防汛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分布在城郊的231处下凹式铁路桥涵和个别排水系统标准比较低的路段,遇到强降雨造成内涝积水的可能性比较大。“目前,全市还有121处积水点尚未完成工程治理,需要在汛期重点盯防。”李宇说。

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介绍,结合气象预报及水文长系列历史资料,依据典型年份汛期分配情况,今年本市汛期可能出现洪水、山洪、积水内涝风险。具体来说,今年全市部分河道有明显洪水风险。潮白河张家坟、北运河羊坊闸、北关闸洪水预警断面可能出现超警洪水,洪水重现期可达5年一遇及以上。“但去年曾有洪峰过境的永定河、大清河流域洪水风险较小。”杨进怀说。根据山洪沟道预警指标和降水预测,预计房山区西部南部、门头沟区西部中部、昌平区西部、延庆区西部北部、怀柔区北部、密云区东部、平谷区中部东部等区域山洪可能性较大,共涉及22个乡镇32个沟道72个沿河村。

中心城区预计存在一定积水风险,丰台中部及南部、石景山区北部、海淀区中部、朝阳区西部、通州区北部风险较高。东四十条桥等15处点位存在积水深度60厘米及以上的高风险。

已建成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

“我们对雨情的感知体系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杨进怀指出,汛前持续完善由气象卫星加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其中第一道防线就是气象卫星+测雨雷达。据杨进怀介绍,水利测雨雷达是对气象卫星的重要补充。它能够探测地面以上0-2km垂直高度、45km水平范围内大气中的液态水,可以预测未来的降雨趋势,能实现临近3小时的高精度降雨量预测,预测到的数据可接入洪水预报模型,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洪水,提前对洪水灾害进行风险预警,为后续防汛准备争取宝贵的时间。“我们已经在北京永定河官厅山峡区间(白草畔、东大坨、卢沟桥)建设了3部相控阵型测雨雷达并已组网应用,这也是本市首次布设测雨雷达,监测范围可实现永定河官厅山峡区域全覆盖。相信有了测雨雷达的‘加持’,再遇到极端天气时,能够进一步提高对致洪暴雨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杨进怀说。

第二道防线是指雨量站。通过加固现有雨量站及加密布设雨量站,形成严密的“落地雨”监测体系,有效补充第一道防线监测成果。第三道防线为水文站。现有水文站增设北斗通讯信道,确保在极端天气条件下“测得到、测得准、报得出”,并加密布设专用水文站,有效提升“河中水”监测能力,形成托底保障。

此外,在防洪调度方面,本市已逐流域制定洪水调度方案。如预报未来3天有大雨以上级别降雨,经会商研判可适当提前采取预泄措施,降低水库、河道水位,腾出调蓄空间。降雨前24小时,做好水工程防洪调度准备。降雨过程中,根据预案,结合实时雨水情信息、实际调度工况,滚动订正调度方案。保障水工程安全基础上,最大限度发挥水工程防灾减灾综合效益。

在防汛队伍和物资保障方面,据李宇介绍,今年,全市共落实防汛抢险队伍2785支约17.8万人。其中,市防汛指挥部防汛抢险队伍22支9000余人,市各防汛专项分指挥部防汛抢险队伍169支9000余人,16区及3个管委会防汛抢险队伍2080支12万余人,各委办局(集团、公司)等单位防汛抢险队伍514支3.9万余人。继续强化物资储备,梳理全市抢险舟、救生衣、发电机等15大类防汛物资储备情况,针对极端强降雨天气,汛前重点加强排水设备的储备管理,落实排水等防汛抢险设备共6120台,其中大型排水设备129台,中型排水设备377台。

汛期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日数偏多

在发布会上,市气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季崇萍介绍,今年汛期(6-8月)降水总体呈偏多趋势且分布不均。预计今年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10~4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2成,较2023年同期偏少1~2成,其中西南部地区较常年同期偏多2~3成。

根据预测,大雨及以上量级降水日数偏多。预计今年汛期出现大雨及以上量级(日降水量≥25毫米)的日数为5~8天,较常年同期(4.5天)偏多1~3天。此外,平均气温偏高,高温日数偏多。预计今年汛期全市平均气温为25℃~26℃,较常年同期略偏高。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为10~15天,比常年同期(10.0天)偏多。季崇萍提示,今年汛期,北京地区仍需重点关注局地极端强降水、持续高温、雷暴大风、冰雹等高影响天气。建议市民在灾害性天气期间尽量减少户外活动,避免在山区、沟道、桥下、涵洞等易发区停留,避免涉水行车;雷雨大风天气还应注意防范雷击、高空坠物或树木、临时建筑倒伏等风险,加强灾害性天气的安全防护和防灾避险。

重点

门头沟区:水毁基础设施功能均已达到灾前水平

在发布会上,门头沟区副区长王垚表示,2024年是门头沟区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深刻总结“23·7”特大暴雨洪涝灾害应对经验,在全面提升“监测预警、智慧调度、应急通讯、高效救援、基层保障”五大能力方面持续发力,重特大洪涝风险防范应对能力稳步提升。

王垚说,门头沟有针对性地修订了区、镇街、村居三级防汛预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极端强降雨防范应对措施。同时,加快推进水毁修复工程。全面做好“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截至目前,水毁基础设施功能均已达到灾前水平。其中,66个水利类水毁修复工程顺利推进,力争河道、水库、闸坝等重点关键点位工程汛前完工;149.2公里县级以上道路修复工程已全部完工,109新线项目计划6月底前完工。

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上,新增105套气象监测站点、35处雨量站、7个水位站、3个综合监测站点、315个村居地灾及流域山洪监测站点、608处无线预警广播,实现了监测、预警的联动协调。“结合‘23·7’特大洪涝灾害期间短波通讯良好的实战效果,今年以来,门头沟投资建设了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超短波应急通信体系,形成了‘1个自组网系统+3处通讯铁塔+4个集群中继站+ 472个电台’的独立应急通信保障专网,实现对常规通讯方式的兜底保障。”王垚说。

此外,门头沟还规划了118个山区村居应急避难场所,主汛期前完成村居基本应急保障设施建设,满足群众基本避难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房山区:各山区乡镇每村至少配备1部卫星电话

在发布会上,房山区副区长张博介绍说,在今年的备汛中,制定了《房山区2024年防汛抗旱工作要点》,明确了8个防汛专项分指、24个乡镇(街道)、燕山地区和各部门的防汛责任制。同时,明确了全区8座水库、33个塘坝、17条河道、153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51条山洪沟道等各类点位的防汛责任人。

参照北京市7个隐患排查地方标准,制定了《房山区2024年防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全面开展水利工程、积水塌陷、山洪地质灾害、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安全、在建工程、旅游景区等7类隐患的排查治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对排查出的93项重点隐患建立了台账,明确了治理措施、责任部门、责任人和整治时限。

“我们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备齐防汛物资,目前各单位、各属地已储备各类物资30余万件,配备710部卫星电话,确保各山区乡镇每村至少配备1部。”张博说,在避难场所方面,梳理了全区147处应急避难场所(可容纳50人以上),可临时安置11.2万人,满足极端情况下山区群众全部转移至平原地区的需求。

张博说,房山区涉及水毁工程、水利设施、公共服务、道路交通等灾后重建项目共计53项,目前,农村供排水项目已全面完工,供水管线、污水管线恢复稳定运行,保障了农村居民的正常生活需求。54条损毁的县级以上公路全部完工,252条水毁乡村公路全部完工,确保道路畅通无阻。740公里河道、沟道修复工程全面竣工,198条河道沟道清淤工作全部完成,有效提升了河道的行洪能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编辑/李天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