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重疾险日渐式微,是否会有一条新产品线,既可以在需求端满足客户需求,又可以在供给端为失速的健康险寻找新的增长可能?从近期的市场情况看,保险公司将目光聚焦在了一直处于缺位状态的个人失能险上。
继去年有险企推出附加险形式的个人失能险之后,近日一款险企“抱团”开发的个人失能险产品再次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款名叫“青山在”的产品由平安健康险、人保健康险、太平洋健康险联合蚂蚁保一起推出,也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个加入暂时性失能保障责任的失能险。
“失能险是不是一定会成为爆款我没办法预测,但它一定属于划时代的产品。”平安健康险总经理助理、总精算师丁雯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
险企瞄准失能新赛道
失能险,也称为收入损失保险或收入保障保险,旨在为因疾病或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的被保险人提供经济保障,是商业健康险中的一大类别。
我国失能险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行业交流数据显示,当前重疾险和医疗险占据健康险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各占45%左右,而四大类健康险产品中的另两个——失能险和护理险占比较低,合计不足10%。而在国外成熟市场,失能险占比则超过30%。
“其实在国际上健康险的几个业务线还是相对平衡的,我们现在还是有一点太头重脚轻了。”丁雯表示。
不过,从市场情况来看,近两年保险公司开始瞄准了失能险这条新赛道。
据业内人士介绍,过去保险公司在飞行员或运动员等特殊职业的团体失能保障险上做过尝试,而从2022年开始,华贵人寿与中再人寿以定期寿险的附加险形式,推出了行业首款互联网专属个人失能保险,使得这一险种走进大众视线。之后,多家险企开始跟进开发个人失能险。
从失能险的产品形态来看,主要为定期给付型保险,根据疾病状态和意外伤残状态以及失能标准来拟定相应的失能状态和赔付标准。
以此次的青山在为例,据丁雯介绍,其基本面向在职人群,可投保年龄为16~55周岁,缴费期和保障期均为10年,保障金额有5000元/月、1万元/月、2万元/月三档可选,最长赔付时间为100个月,即最多能享受200万元保障。而从保费角度而言,以30岁男性用户为例,选择2万元/月的保障方案,一年保费为1200元。如果选择5000元/月的方案,一年保费则为300元左右。并且,在10年保障期内保费都不变。
和之前其他险企试水的失能险相比,此次青山在的行业突破意义在于不仅包含70种重疾导致的失能和四大功能损伤,还加入了暂时性失能保障责任,这也意味着其覆盖了日常生活中可能碰到的骨折、急性阑尾炎等手术住院的情况。
“这和普通失能险相比,其实增加了客户的可获得感。”丁雯表示。不过,她也坦言,面对失能险这条新赛道,保险公司过去并没有积累太多直接的经验,同时青山在住院、重疾、功能损伤的三层复杂结构让险企在定价和风控上有一定挑战。
据丁雯介绍,在此次失能险的精算方面,平安健康险采用了重疾险、医疗险的定价经验以及重疾险的重疾定义等数据,尤其针对产品中住院手术这一层级细化地分析了医疗住院账单天数、持续医疗成本等数据,最终确定产品价格和赔付条件等要素。而在风控方面,则采用医学核保和结合蚂蚁芝麻分等财务核保相结合的方式,以防逆选择或骗保等风险。
失能险能否接班重疾险
“总体而言,我们对失能险非常感兴趣。”在丁雯看来,险企之所以会瞄准失能险这个新赛道,是因为这是一个双赢的产品。对于家庭“顶梁柱”来说,这个产品可以保障因患病导致收入减少甚至中断从而让个人和整个家庭都陷入经济困难的风险;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也是重疾险式微之后一条新的增长线,或许可以迎来健康险市场的新时代。
事实上,健康险过去“重疾为王”的时代已在改变。一度占到健康险七成的重疾险近几年遭遇了新单保费的连续下降。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报告数据,重疾险新单保费增速在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分别为-5%、-25%和-35%,2022年重疾险新单保费不到历史高点(2018年)的三分之一。2023年,大型险企重疾险新单保费总体降幅更是达到近60%。
业内人士认为,重疾险的式微有多方面原因:一是重疾险,尤其是带身故责任的终身重疾险杠杆太低,在较低杠杆下民众保额普遍不足,无法完全覆盖部分重疾的治疗费用;二是百万医疗及惠民保等“爆款”医疗险产品出现,用其较高的杠杆和较低的保费门槛使得重疾险在医疗费用补偿方面的功能被取代;三是,重疾险过去更多靠线下代理人队伍销售,但随着代理人队伍大幅缩减再加上近两年件均保费更高的增额终身寿等储蓄型险种的热销,重疾险销售也受到了较大影响。
那过去一直被市场忽视的失能险是否能接班?
丁雯分析称,从保险角度而言,同为给付型险种,重疾险也伴有收入损失保障的属性,失能险可以与重疾险叠加互补,但与每年保费数千元甚至上万元但保额却可能仅有几十万元的重疾险相比,失能险的杠杆显然更有优势。“当80后、90后成为互联网保险的消费主力,保险产品是否高杠杆是他们会特别关注的。”丁雯说。
同时,在她看来,目前也正是切入失能险较为合适的时机。“过去杠杆较低的带身故责任的终身重疾险热销,也与民众当时的保险理念有关,所以那时失能险这类消费型健康险是很难推的。而随着近年来消费者保障意识的改变,以及百万医疗险带来的对于消费型险种的认知提升,失能险此时引入是非常有机会的。”
她对健康险的配置建议是:首先是一份医疗险,再补充失能险,在上两个“刚需”配备后,最后视支付能力可再选择一份护理险。
“百万医疗险一般能够覆盖医疗费用,但收入损失以及康复的费用仍然会有空缺,失能险和护理险则可以填补上这个空缺,前者补偿失能状态下‘上班族’几乎一定会发生的收入损失,后者一旦产生长期护理需求则可补偿其长期费用,这样可以使得整个治疗康复过程中的损失都得到补偿,是一套完整的健康险支付解决方案。”丁雯称。
编辑/范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