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南水”进京九周年! 已成保障北京用水主力水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3-12-27 07:29

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迎来水源进京九周年。记者从北京市水务局获悉,截至目前,北京已累计利用“南水”超93亿立方米,全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南水”进京,有效缓解了首都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形势,提高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增加了水资源战略储备,有力支撑了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让首都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有了实实在在的提升。

密云水库蓄水量创新高

主要自来水厂实现双水源供水

今年10月,以“南水”为水源的丰台河西第三水厂(一期)正式投产运行,新增日供水能力6万立方米。至此,全市共有14座水厂接纳南水北调水,持续将优质可靠的“江水”输送到千家万户。

据了解,在93亿进京“南水”中,有63亿立方米主要用于居民生活用水,约占进京“南水”总量的7成,全市主要自来水厂基本实现双水源供水。“今年我们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生产生活利用南水的比例,城区供水安全系数提升至1.3,夏季高温时日用南水量最高值突破340万立方米。”市水资源调度管理事务中心副主任王俊文说。当前,南水北调水已成为保障北京城市用水需求的主力水源。

有了“南水”的支持,首都的战略水资源储备更有信心。9年来,北京累计向大宁调蓄水库、怀柔水库、密云水库、十三陵水库、亦庄调节池存蓄水量约8亿立方米。其中密云水库累计存蓄水量超过5亿立方米,怀柔水库存蓄约1亿立方米,大大加强了北京地区水资源的战略储备。

雪后的怀柔水库

平原区地下水位累计回升10.64米

得益于“南水”进京,北京水安全保障全面提升的同时,地下水超采情况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通过综合实施“控、管、节、调、换、补”治理措施,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连续8年累计回升10.64米,增加储量54.5亿立方米;密云水库蓄水量快速恢复并稳定在30亿立方米左右,2021年最大蓄水量35.79亿立方米,创建库以来新高;再生水年利用量超过12亿立方米。当前,本市已初步构建起南水北调水、本地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等多源共济的水源保障格局。

“南水”进京后,本市利用引水工程连通水库,通过境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主要河道向水源地补水,实现了重点水库、地下水源、河湖水网、输水管道渠道等互联互通,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

9年来,本市深入贯彻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要求,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始终把节水、治污、保水放在首位,最大限度珍惜用好南水北调水。目前,全市16个区已全部建成节水型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地区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节水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接续实施四个城乡水环境治理三年行动,持续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全市地下水超采、水生态环境退化等突出问题得到有力遏制,河流、湖库成为鸟类迁徙的驿站和栖息的乐园,河湖健康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大幅提升。

潮白河再现碧波荡漾

实时监测水质保障输水安全

“南水”从丹江口水库一路向北,从北京西南方向进京,一部分经过西四环暗涵工程流入团城湖调节池;另一部分通过南干渠工程、东干渠工程、亦庄调节池工程、通州支线工程等配套工程,将“南水”送到北京的东部、南部、城市副中心等区域,经水厂加工后,再通过供水管网把水送到千家万户。

“在保‘南水’、守护北京水安全这条路上,我们一环不敢松、一刻不敢停。”北京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副主任曹海深说。

北京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运行管理科王艳告诉记者,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途均设置了自动监测和移动监测设备,可实时掌控水质情况,仅北京市内就有34个监测断面,一旦发现异常,可立即进行处置,切换本地水源,确保取水安全。“自‘南水’进京以来,未出现过水质异常情况。”王艳表示,“南水”进京后采用地下管道全封闭输水,沿线采取“人防+技防”的方式,全力做好水质保护工作。

“为了保证大家打开水龙头就有水,我们管道的输水量也要及时调整。”南水北调环线管理处调度科科长李伟说。输水管道沿线布置了压力计、流量计、水位计等专业仪表,不断监测管道运行数据。这些数据最终会传输到环线管理处的调度大厅,调度人员24小时值守监测,对5700余个数据进行定时对比分析。工程的关键节点也会定期进行人工对比监测,验证传输数据的准确性,以保证工程运行安全。此外,环线管理处每天还会派出44名巡检人员,分11个班组,对128.12公里管线开展巡查检查,发现并制止管道上方私自钻探、开挖施工等行为,排除安全隐患。

北京持续扩大再生水适用范围

接下来,北京水务部门将加快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足南水北调中线,开辟东线,打通西部应急通道,加强北部水源保护”的首都水资源保障格局,积极推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提升南水北调对口协作支持成果,与水源地人民一道护水保水、共谋发展。

编辑/谭卫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