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基金投资应兼顾安全和增值
经济日报 2023-12-11 10:00

近日,一项针对规模近3万亿元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的投资监管新规,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拓宽投资范围、下调管理费率和托管费率上限、境内和境外投资全口径纳入监管比例等规定,必将对社保基金投资运营和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成立于2000年8月,由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资本划转、基金投资收益和以国务院批准的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构成。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也就是着眼于“未雨绸缪”,担负着应对人口老龄化时期社会保障的任务。此次,财政部就《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境内投资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有利于规范基金投资行为,更好实现保值增值。

现实生活中,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经常和“社会保险基金”混为一谈。实际上,两者不是一回事。社会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和个人缴费构成,用于公民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当期发放。二者都用于社会保障事业,但资金来源、具体用途、运营方式等各不相同,有人把前者称为“养命钱”、后者称为“保命钱”,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二者的区别。

自成立以来,全国社保基金规模不断增长、投资能力不断增强、资产配置广度深度不断提升,年均投资收益率达7.66%。最新发布的年报显示,2022年末社保基金资产总额超2.8万亿元。从设立时的200亿元发展到如今的近3万亿元,社保基金在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中的“压舱石”作用越来越凸显,应对老龄化更有底气。

全国社保基金自成立以来的年均收益率颇高,但是2022年投资出现负收益,收益率为-5.07%。在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市场波动影响下,主要机构投资者普遍为负收益。与挪威政府全球养老基金、瑞典国民养老基金、韩国国民年金基金、淡马锡等国际主要机构投资者相比,全国社保基金表现仍相对较好。尽管如此,“负收益”问题显示全国社保基金高收益并非可以轻易获得,基金安全与保值增值均不容忽视。

作为百姓的“养命钱”,全国社保基金应坚持安全性、收益性和长期性原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一方面,安全是第一要务,应坚持审慎、稳健投资运营,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内部控制体系,将风险管理贯穿投资运营的全过程,切实维护基金安全。

另一方面,要通过有效的投资运营,实现基金保值增值,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财富储备。全国社保基金应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稳健投资的原则,优化投资组合结构,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和收益水平。

此次出台的办法结合金融市场发展变化,增加和调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包括公司债、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养老金产品等。同时,适当增加套期保值工具,具体包括股指期货、国债期货、股指期权等。股票类、股权类资产最大投资比例分别可达40%和30%,进一步提高了社保基金投资灵活度,既支持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发展,活跃资本市场,又增加基金投资收益机会。此外,适度下调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上限,有利于降低基金投资成本,提高收益率。

当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全球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社保基金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只有规范投资行为、提升投资运行和风险防控能力,社保基金才能做大做强,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实施、助力资本市场发展,实现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文/曾金华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划转充实社保基金国有资本运作管理暂行办法发布
证券时报 2024-03-23
社保基金负责人:社保基金会正在抓紧推进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参与上市公司非公开发行
新华财经 2023-12-28
北青快评 | 优化社保基金投资,释放更多民生红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7
社保基金投资范围拓宽 保值增值和安全仍是主线
每日经济新闻 2023-12-07
社保基金投资范围增加套保 股票投资比例最高可达40%
第一财经 2023-12-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