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说话就是“社恐”?或许你该了解一下“选择性缄默症”
科学辟谣 2023-12-27 09:30

流言

在家还能欢言快语,沟通自如的孩子,到了学校或其他特定场合却一言不发,回避交流。对于这样的情况,家长和老师容易归因为他们“羞怯、腼腆、内向”,还有时会半开玩笑地评价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还社恐呢?”

孩子出现回避沟通的情况,仅仅是性格使然吗?孩子不说话就是“内向”或者“社恐”,这种说法到底正确吗?

分析

孩子在特定场合不肯说话,拒绝交流,原因可能多种多样,需要从生物-心理-家庭与社会三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不能直接以“性格内向”一言以蔽之。需要家长和老师特别关注且识别的,是儿童焦虑障碍导致的“不说话”,例如儿童选择性缄默症,儿童分离焦虑症、社交恐惧症等。

我们也需要关注另外一个角度:网络上,经常把一个人性格内向描述成“社恐”,而真正的社交恐怖症又称社交焦虑障碍,在精神医学领域较为严格的诊断标准。如果再回到前文所述的场景,直接给内向的孩子扣一个“社恐”帽子,也是不合适的。

选择不说话的孩子:罕见的“选择性缄默症”

对于4岁半的琪琪来说,幼儿园的大门就像一个“开关”;只要踏进幼儿园,她的语言功能就关闭,一言不发。入园已经快1年了,琪琪几乎没有和任何人讲过话;因为很难交流,老师经常将琪琪忽略在一旁,小朋友也不愿意和她玩。

矛盾的是,琪琪在家里明明是个活跃的孩子,话很多,爱表达,跟家人的互动都很正常。但她在外就表现得判若两人:即使有父母陪伴,琪琪在家以外的场所都极少说话,不肯跟别人打招呼,多数时间表现得紧张不安,十分拘谨。对此,琪琪的父母一开始并没在意,他们认为小孩子只是性格内向,容易“认生”,上幼儿园就会好的。但是入园这么久,琪琪依然不说话,就不能用“内向”或是“认生”来解释了。

经过专业的精神检查之后,精神科医生告诉琪琪妈妈,琪琪罹患儿童选择性缄默症。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焦虑症(Selective Mutism,SM),这类患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正常,但却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语言交流的场合,选择性地保持沉默不语。

2013年,新出版的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将其归类在儿童焦虑障碍中。这是一种罕见病,在世界范围内小学生中的患病率在0.2%-2%之间,女孩多于男孩,平均发病年龄在2.7-4.1岁。

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标准如下:

1.  在被期待讲话的特定的社交情况(例如,在学校)中持续地不能讲话,尽管在其他情况中能够讲话。

2.  这种障碍妨碍了教育或职业成就或社交沟通。

3.  这种障碍的持续时间至少1个月(不能限于入学的第1个月)。

4.  这种不能讲话不能归因于缺少社交情况下所需的口语知识,或者对所需口语有不适感所致。

5.  这种障碍不能用一种交流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例如,儿童期发生的流畅性障碍),且不能仅仅出现在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者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的病程中。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选择性缄默症的病因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强调环境因素的研究中,可以看到这样的案例:患儿的父亲过于严厉,而母亲过于保护;或是儿童经历了重要养育者突然离开的重创,随后出现缄默症状并逐渐加重。而对于某些发病较早的患儿,父母、老师习惯于过度代替他们进行言语表达,也成为症状的维持因素之一。

Muris和Hendriks的一项3-6岁儿童的研究(2016)发现,行为具有抑制性质,如害羞、社交能力低下、退缩和适应性低等,以及社交焦虑症状,与选择性缄默症(SM)之间有较高的正相关,说明具有焦虑特质的人更容易罹患此病。与其他心理疾病一样,SM存在神经生物学病因,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多,有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听觉处理功能异常有关。

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的性格普遍偏向内敛,儿童在开始上幼儿园或小学时不说话,会被认为是性格内向或害羞,被父母或老师忽略,造成患儿不能及时被发现和医治。像琪琪这样的小患者,在家中与父母对话不存在任何问题;往往直到上学后长时间无法与老师同学正常交谈时,才会引起家长和学校的注意。也有患儿表现出相反的行为:回到家中一言不发,但在其他地方言语正常。目前,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患有选择性缄默症的儿童有增多的趋势。

“社恐”有严格诊断标准,也是焦虑症的一种

当“社恐”成为网络流行语,很多人会把它泛化使用。如果孩子在某些场景中出现不说话,回避社交的情况,旁人往往会评价说:“这么点大的小孩,也会社恐?”

实际上,临床意义的“社交恐惧症”又称社交性焦虑障碍,有严格的诊断标准。社交性焦虑障碍的患儿会表现出持久地害怕一个或多个社交场合,并且会极力回避其所害怕的社交场合。当他们无法回避,就会体验强烈的焦虑、抑郁情绪,且躯体性焦虑反应已经排除了相应的器质性疾病。

社交焦虑障碍的典型症状也会包含言语上的拒绝或回避;孩子可能会不敢直面陌生人,更不敢与他人交谈,甚至见到陌生人就心慌紧张。此外还包括身处公共场合如幼儿园、游乐场和公园等处产生过度恐慌和紧张;以及在人多的场合害怕与同伴和大人面对面交流,即使交流也是在极度的惊恐之中度过等。而且,社交性焦虑障碍与其他焦虑障碍的共病率高,在年幼儿童中常共患分离性焦虑障碍、选择性缄默。

在生活中,大多数的孩子即使害羞、内向,在相处和互动一段时间放松下来之后,也能比较顺利地与其他人建立沟通连接。对于这种情况,“社恐”的定义就有失偏颇了。如果观察到小朋友在社交场合的紧张惊恐远远超过常态,且持续地难以调节和缓解,家长应引起重视。

忧心忡忡的孩子:

儿童焦虑障碍发病逐年上升

焦虑是一种情绪,适度的焦虑能让人的行为和思维更敏捷,帮助提高效率、远离危险。但如果没有真正处于危机时仍然十分紧张,或者对压力事件出现过度反应,就会成为问题;严重的情况是患上焦虑障碍。

认识

儿童焦虑障碍是儿童青少年中常见的精神障碍。除了前文所述的选择性缄默症和社交焦虑障碍外,儿童焦虑障碍还包括广泛性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童年期分离性焦虑障碍,童年期恐惧型焦虑障碍等。

调查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有5%-20%的儿童存在焦虑障碍,未达到诊断标准而有焦虑表现的儿童则占据更大比例。2020年的一项研究数据则表明儿童患病率为男性13.2%,女性15.1%;2018年《柳叶刀》的数据显示,焦虑和冲动控制障碍发病的中位年龄组为11-15岁。

部分类型的焦虑障碍可以在少年期后缓解,但也可能持续到成年早期或者更长,妨碍患儿远期的心理发育、学业发展和人际关系。

病因

好端端的孩子,为什么会患上儿童焦虑障碍?

儿童焦虑障碍受到生物-心理-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研究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儿童焦虑障碍患者受家族遗传因素影响,近年来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也证明了部分基因与儿童焦虑关系密切;神经生物学方面也有相应的正相关因素。

从心理方面来说,存在焦虑障碍的孩子常有不合理的想法、感受和行为,过高估计危险,并多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因而无法习得应对困难的方法,加重了焦虑的维持。

在家庭中,父母过度控制或情感忽视的教养方式、亲子冲突、家庭变故等均会导致儿童长期存在紧张恐惧情绪。

此外,学校环境中的人际冲突、校园霸凌以及社会文化传媒宣扬的内卷等因素,也会加重儿童的焦虑症状。

近年来,我国在陆续开展的儿童行为障碍与情绪障碍的调查中,发现儿童青少年焦虑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尤其是新冠疫情发生以后,疫情突发导致的焦虑恐慌,学校结构化生活的打破,长期居家线上学习对儿童心理都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症状

儿童期焦虑症状如果能被早期识别,及时干预,会有利于症状的缓解。症状主要包括以下4方面:

躯体症状:头疼、肌肉紧张、出汗、脸红和恶心反胃等;

负性情绪:紧张不安、过度担心,对陌生环境敏感或者烦躁易怒等;

异常行为:易激惹、不易被安抚、坐立不安、脾气暴躁、学习效率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

负性认知:做事过度追求完美、失败时表现出超常的自责和痛苦等。

治疗

儿童焦虑障碍的总体治疗原则以心理行为治疗为主。

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焦虑障碍的常用有效方法。

由于儿童的焦虑情绪往往会在家庭关系存在冲突、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的情况下出现,如果家庭成员间的氛围能够改善,孩子的焦虑情绪有时能自行缓解。因此,家庭治疗也是干预儿童焦虑的重要方式之一。

此外,由于儿童的语言分化能力尚不完善,非语言性表达能力更强,因此沙盘、游戏治疗也非常适合儿童。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当焦虑严重时,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就诊,及时诊断,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结论

目前,儿童焦虑障碍发生率逐年增高,其症状也可能会包含言语上的拒绝或回避。家长要在不同的环境和场景下多观察孩子的各项功能,例如言语和社交表现等,如果出现比较大的差异,就需要重视,适时就诊。简单给不肯说话的孩子下定义为“内向”、“羞怯”,可能延误专业的治疗时机。

参考文献:

1郭爱鸽。小学生异常心理的类型及其识别与干预[J].教育探索,2010(06):127-133.

2张丽丽,王琳。儿童焦虑的认识、预防与应对策略[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22,37(11):808-812.DOI:10.19538/j.ek2022110603.

3徐洁,张日昇。11岁选择性缄默症女孩的箱庭治疗个案研究[J].心理科学,2008(01):126-132.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08.01.004.

4 黄红。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常见心理行为障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3):1678-1680.

5周羽西,李赟,宋绪鸣等。儿童选择性缄默症的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06):977-979+993.DOI:10.13479/j.cnki.jip.2018.06.006.

6 刘紫萱,李毅。 选择性缄默症研究概述[C]//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出版者不详],2022:3.DOI:10.26914/c.cnkihy.2022.071725.

7唐瑞强。选择性缄默症的过去和现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0,47(05):897-899.DOI:10.13479/j.cnki.jip.2020.05.013.

8 邓安宁。儿童选择性缄默1例报告[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1996(01):78-79.

作者: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  医学/心理学科普作者

审核:任 峰 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科主任 北京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常务委员

文章由“科学辟谣”(ID:Science_Facts)出品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世界孤独症日 | 让我们一起了解“星星的孩子”!
北京海淀区妇幼保健院 2024-04-08
不要轻易给孩子扣自闭症“帽子” 专家:比起盲目自诊,更需警惕养育焦虑和包办替代
解放日报 2024-04-03
走近来自“星星的孩子” 了解他们心里的故事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4-01
孩子在学校怎么都不说话,可能是选择性缄默症
北京儿童医院顺义中心 2023-12-08
你真的社恐吗?这病能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24
一到周一就焦虑?解救你的办法在这里……
人卫健康 2023-08-15
你是一个容易焦虑的人吗?了解这几点或许可以帮到你!
医学微视 2023-08-08
社恐不仅仅是性格内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3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