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6月,湖北校媒联合全国各区域校媒,就“新时代青年成长与院士榜样引领”这一主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收到了1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向院士提出的1000多个问题。调查结果显示,73.39%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如何找准人生方向”是自己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主要困惑。65.43%的受访大学生希望从院士的大学时代中获得成长经验。(11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找准人生方向,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本质上就是给自己的人生定位,回答“将来干什么”的问题。只有确定了努力的方向,确定了从事的职业和岗位,才能深耕细作有所作为,也才能立足当下,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奇迹。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找准方向”就是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赛道,让人自己在成长中成熟,在成熟中取得成功。
受家庭因素、教育方式和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以职业规划为表征的个人理想确定,成为当年青年面临的共同困惑,也是亟待解决的公共命题。南都民调发布的《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观调查报告(2022)》显示,超六成受访者从大学最后两年开始进行职业规划,从大三开始规划的占比最高,达41.96%,从大四开始规划的占比19.72%。这意味着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并不知道自己将来该干什么,自己会干什么,有“走一步看一步”的随意性,由此增加了人生的诸多不确定性。
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与规划,相当于放弃了自身的主动权,无以做到自主自立就会选择跟风效仿,被外界左右甚至主导。目标不明确则过程会变得游离不定,并为此付出巨大的时间成本,拉长个人成功的成本和代价。从大量的成功案例看,一个人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要素,就在于目标明确后,集中一切力量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继而超越自己和别人,取得先发优势。
志向越明确越坚定,获得成功的概率就越高,取得成功的时间就早。大学生如何立志,该立什么志,“为中华之崛起”无疑是最经典的例证。“找不准人生方向”就会迷失方向,跟风效应会导致同质化竞争而不能实现差异化发展,这对个人的成长无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不利。如果把诗与远方比作“找月亮”,把市场语境下的挣快钱比作“六便士”,在“六便士”与“找月亮”之间,很多人多了一些现实性的盘算与计较,少了一些浪漫主义与理想主义,自然没有了干事业的远大理想和长远规划,干事务的烦琐与重复,也会让人陷入找不到乐趣的困惑中。
职业规划实质上就是人生理想的确立与实现。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困惑于“难以找准人生方向”,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让他们脱离现实与功利的困惑,真正在立志上回归到自立与自我的定位,呈现出理想化的状态,需要发挥榜样的力量,用身边人身边事来教育引导。从调查的情况看,院士们的大学时代之所以能够产生示范性,院士们之所以能够获得当下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在大学时代就先立足于“找月亮”,让自己有科学家的目标,然后为了达到个人愿景而塑造了科学家精神,最终也就通过成功获得了“六便士”。
当代大学生包括家长们困惑于专业“好不好”,实际上还是目标不明确的结果。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专业,也才是最好的选择。从院士等成功人士的经历来看,只要确定了目标并有了“钉钉子”精神,在任何行业从事任何职业都会获得成功。时下整个社会对职业规划越来越重视,并提出了“从娃娃抓起”的号召。不过,要真正破解大学生“如何找准人生方向”困惑,应以榜样力量,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帮助他们养成坚韧的性格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品质,才会减少“60%大学毕业生想当网红”此类的盲目与同质化。
自然,有了“找月亮”的立志初心与持续努力,就不会为了“六便士”而迷失方向,科学家精神会成为当代青年的固有特质和集体品质,在“找月亮”中去获得更多的“六便士”,才是未来人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和逻辑关系。
文/堂吉伟德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