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矿山救援的“华山论剑”:36支队伍全实战,隧道塌方救援“神器”亮相
成都商报 2023-10-20 17:09

10月17日至20日,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在安徽淮南举行。竞赛立足实战需求,优化科目设置,首次将隧道救援纳入竞赛,参照国际标准新设个人素质考查项目。

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邱雁接受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竞赛为各专业矿山救援队伍提供一个展示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竞赛科目设置贴近实战,以赛促练,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各专业矿山救援队伍日后的训练提供指引,不断提升全国矿山救援的能力和水平。

本次竞赛如何立足实战?设置了哪些具体科目?我国的矿山救援能力与装备水平发展如何?红星新闻记者在竞赛现场一探究竟。

竞赛项目设置立足实战

模拟真实事故案例展开救援

据悉,本次竞赛以“提高救援技能、展现时代风采”为主题,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相关中央企业共36支代表队400多名队员参赛。

竞赛期间,矿山组、隧道组参赛指战员将分别围绕理论考试、指挥员战术、模拟救灾、技术员技能、医疗急救、综合技能、呼吸器操作7个项目和综合技能、医疗急救、小导硐救援通道作业3个项目展开角逐。同时,设置了绳索救援、VR演练2个自愿参加项目。

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邱雁介绍,竞赛突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创新性,强化对指战员体能、技能、智能并重要求。在项目设置上立足实战,许多竞赛科目模拟真实发生的矿山、隧道事故救援案例展开。

邱雁举例,如综合技能竞赛,是从之前比赛的综合体能项目发展而来的。此次综合技能竞赛的科目设置,把矿山救援过程中经常会使用的剪切、破拆等技能,和坡道运送重伤员等实际情景融合,让该比赛科目更加贴近救援实战。

在模拟救灾项目中,竞赛地点选择在模拟真实的矿井巷道中。参赛救援队伍需在模拟真实的井下瓦斯爆炸环境中,营救受伤被困矿工。

记者在模拟救灾项目比赛现场看到,当井下发生事故灾害后,参赛救援队伍驾驶矿山救援车辆,携带专业救援装备疾驰而来。佩戴正压氧气呼吸器、携带井下照明通讯装备、应急救援及医疗设备的7名队员,在裁判的注视下进行各项安全检查后,进入模拟巷道进行技能比拼。

首次将隧道救援纳入竞赛

隧道塌方救援“神器”亮相

据介绍,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的前身——全国煤矿救护技术大赛始于1987年。36年来,竞赛规模不断扩大,竞赛项目不断丰富完善。而作为应急管理部组建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首次将隧道救援纳入竞赛成为本次竞赛的亮点。

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总工程师邱雁介绍,本次隧道救援的竞赛设置,除了小导硐救援通道作业的具体操作,还在指挥员战术、综合技能、医疗急救加入了相关科目。

邱雁介绍,小导硐救援通道作业,是通过人工开发,架设支护的方式,进行隧道救援。该传统救援方式虽然在救援效率上不如机械救援,但是受到运输、地形以及现场供电保障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运输现场安装也需要时间,小导硐救援通道作业就是隧道被困人员最后一道生命安全保障,因此,对于专业救援队伍而言,小导硐通道救援的技能也需常备不懈。

记者在现场看到,不仅各支参赛队伍的隧道救援技能比拼火热,我国自主研发的隧道塌方救援“神器”——第三代大口径水平钻机也进行了救援展示,引发关注。

隧道专业应急救援队——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队长李影平告诉记者,隧道施工中一旦发生关门塌方,施工人员通常被困在塌体和掌子面之间。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将被困人员成功救出,是隧道救援的首要任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隧道救援以人工开挖为主,效率低、速度慢,此后,随着机械化的提升,特别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口径水平钻机于2014年交付使用,大幅提升隧道救援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救援风险。

科技支撑矿山救援

480余种先进技术装备亮相

在本次全国矿山救援技术竞赛期间,举办的应急救援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装备展示也精彩纷呈,集中展示了“五小”科技创新和应急救援急需技术装备“揭榜攻关”等科研成果,搭建互学互鉴、成果共享的交流平台。

据悉,本次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展示共筛选了113家企业,480余种先进技术装备布展,参加装备展示的人数达680余人。展区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科研成果展区、淮南市先进技术装备成果展示区、国内外先进装备研发制造厂商展示区、动态演示区。展区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专题展区2个,特装展位23个,标准展位71个,动态展位2个。

记者了解到,国内外先进装备研发制造厂商展示区展示了国内外装备制造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及广大从事应急救援装备的国内专精小企业,参展装备涵盖矿井排水类、钻探救援类、气体检测类、边坡雷达监测类、应急救援车辆等400余种技术装备。动态演示区演示大口径水平救生钻机和矿用智能排水车现场工作救援情况。

文/张炎良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