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北京市住房城乡建设委2023年度下半年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及智慧管理标杆工地观摩学习活动在昌平区史各庄街道集体经济产业用房项目处拉开帷幕。北京青年报记者从现场获悉,目前,全市已有1600余项工程实施了智慧工地做法,占全市在施工程的50%以上。
位于昌平区史各庄街道的集体经济产业用房项目由北京城建集团所属北方集团承建。该项目是北京首个以“双统筹双投入”模式开发建设的高端产业园区项目,建成后将充分发挥昌平区在医药健康领域的产业优势,助力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建设成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聚焦医药健康发展,提升城市品质。
“为方便施工企业人员观摩学习,我们在全市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分别选取了四个房建项目标杆工地,在10月份每周安排一场观摩交流,分享标杆工地智慧管理、智慧提质、智慧创安、智慧增绿、智慧创卫、智能建造6个方面智慧工地创建情况。”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4个项目各有特点,比如CBD商务区正在建设的民生银行项目运用了造楼机,科技含量极高。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此次观摩特别增加了轨道交通工程点位,组织各参建单位到地铁13号线扩能项目处学习参观,就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智慧化应用充分交流。“希望通过观摩学习,进一步引导施工企业持续加强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打造高品质工程,推进首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市已有1600余项工程实施了智慧工地做法,占全市在施工程的50%以上,全市智慧工地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现场
扫描一个二维码可监控施工全程
昌平区史各庄街道集体经济产业用房项目位于昌平区未来科学城西区南部。项目以“生命树”为设计理念,整体布局亲近自然,注重生态,充分贴合了生物医药产业主题的定位。走进工地可以看到,半围合式的建筑布局已经初步成型,沿街一侧展现出严整简洁的城市形象,滨水一侧则展现出开放迎合的姿态。
10月1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走进施工现场,观摩了这个“人文+智慧+环保”的高质量发展新标杆。现场的BIM建模展示了现代化工地的管理模式。据项目生产经理原毓刚介绍,项目搭建起集建筑、结构、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等在内的全专业BIM模型,通过BIM+智慧工地数据决策系统,辅助进行图纸会审、机电管线碰撞检查及复杂节点的深化,极大地提高了施工效率。
施工现场,一个虚拟的样板间引人关注。与大家熟悉的实体样板间不同,虚拟样板间不仅仅展示未来的建成成果,还把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工艺节点的模型、图纸、关键性的数据、交底视频等都集纳在一起,而且全部集成在了一个二维码上。参观者只要扫码就能进入虚拟的施工现场,点击图标可以查看工地现场的每个角落。“我们可以根据工程进展随时添加新的元素,但不用更换二维码,也就是说从开工到竣工,只要这一个二维码就够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
现场还展示了“可视化升降机”模型,在升降机“手臂”上下运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从屏幕上清晰地看到所有过程和细节,中间如果有不合规操作,电脑屏幕会进行标记,并同时发出警报。原毓刚介绍,传统做法是有专门的工人站在升降机下方看着塔吊升降,不仅效率不高,也做不到精细化管理。现在只需要在塔吊上安装一个摄像头,工作人员在后方就能实时看到塔吊升降的全部细节。
据了解,整个项目以智慧指挥中心为平台,通过BIM+智慧平台进行统筹管理,形成了“一个平台、三项管理中心、三项技术中心、九个业务模块以及三端应用的现场智慧化管理构架”,每个应用模块之间可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并形成联动,通过智能识别对现场的动态管理进行实时监控和预警,同时平台将关键指标、数据以及分析结果通过BIM的方式集中呈现,利用BIM、物联网、移动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几十项先进技术服务于施工现场管理,将工程现场全方位的管理内容实现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管理,供现场管理者做出准确决策,实现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的精细管控。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赵婷婷
编辑/谭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