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五点左右,熊年已经开始忙碌了,浇田、烧水、打扫教室,准备迎接他的孩子们。
熊年今年78岁,2006年从湖南长沙县教育局主任科员岗位退休,回到家乡黄兴镇黄兴村,他自费十万余元,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农家书屋,现在书屋里已有一万多本书,借阅次数也超过了一万次。每周末,他还会免费给孩子们上辅导课。
熊年从1966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曾任黄兴中学第一任校长,至今已经在教育事业上奔忙了57年。虽然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但熊年觉得,他还会坚持下去,“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
自费十几万将自家小院改造成农家书屋 图书借阅次数已超过一万次
退休的时候,熊年没有别的行李,只有书。六千多本书,装满了十几个大纸箱,题材多为与教材相关的辅导书和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课外书。他知道,这些图书资源对农村的孩子很有帮助,便和家里商量,自费把自家的楼房改成书屋。
熊年和老伴搬到了偏房,一、二楼的每个房间里都摆着一整面墙的书柜,现在书屋里已经有一万多本书了。熊年说,除了自己存的书,孙子孙女也捐出了三千多本,其余图书来自社会捐赠。
唐英姿从小就在这看书,三年级看童话,六年级看名著。在她记忆里,“熊爷爷的书屋里几乎什么书都有。”去书屋借书是她童年每个月必做的事。现在,唐英姿就读于长沙师范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每年假期,她都会回书屋当志愿者。
熊年的借书登记册上记载,书屋创办至今,总借书次数约有一万三千次。
为了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熊年又腾出三个房间当教室,给孩子们上起了免费的辅导课。教室不大却应有尽有,黄兴小学提供桌椅,政府专项资金和熊年自己的退休工资用来置办黑板、教材、文具等教学用品。小院里还装了乒乓球台。熊年的院子宛如一所小型学校,孩子们在这里既能学习又能玩乐。
“立志从教,无怨无悔。”熊年说,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出于教育情怀。创办书屋以来,他前前后后共花了十几万元,去年,他有280多天都忙于讲课、联系教学资源。从事教育工作以来,熊年教过语文、思想政治,当过校长,也在教育局工作过,相关的工作资料他一直留着,光备课笔记就积累了二三十本,部分学生的笔记他也保存着,工作计划加上学生笔记也有150多本。
熊年先后成立的“农家青少年阅读书屋”、“黄兴校外小乐园”和“黄兴镇老教师松鹤工作室”均免费供村民使用。
把人家的孙子当自家孙子 把平常不舍得吃的零食给孩子们
在“小乐园”里,孩子们都亲切地叫熊年夫妻俩“熊爹爹”“李婆婆”。有孩子淘气,李婆婆就跟着收拾,有孩子没吃饭,李婆婆还会给他们做饭。说到这些,熊年也很感慨,“辛苦婆婆了”。
2016年后,熊年明显感觉来借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他很担忧,“现在的孩子们都玩手机,不看书了。”为此,他特别要求来上课的孩子,家里必须设图书角,每个孩子都得看书。
“把人家的孙子当自己的孙子。”熊年说,他和老伴一直是这样想的。
在唐英姿眼里,熊年既是令人钦佩的老师,也是亲切的长辈。“小时候,只要我们去借书,爹爹婆婆就给我们拿吃的,有他们自己做的,也有儿子女儿带回来的零食,那些零食他们平常自己都舍不得吃。”
去年,唐英姿重新回到“小乐园”,这次她有了新身份——志愿老师。平常熊年会带着志愿者们备课,进行教学研讨。唐英姿说,熊爹爹不太会用电脑,教案和笔记都是手写。
唐英姿还记得熊年给自己改稿的场景,灯光昏暗,熊年凑在桌边,用笔在白纸上一句话、一个词地做批注,在文章末尾还帮她标上了署名。 “最难得的就是文字,要经得起推敲。”熊年常说的这句话也让唐英姿印象深刻。
熊年卧室的墙上,挂着他亲手写的书法作品——“一切为了后代。”唐英姿觉得,他一直在践行这句话。
原来能讲课半小时现在只能坚持一刻钟 打算培养接班人
“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多年来,熊年一直坚持去各个学校宣讲,从村里的老干部、老教师,到大学生志愿者,他的老教师松鹤工作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谈及“松鹤”一名的由来,熊年说了八个字,“青春不老,事业不老。”他介绍,松鹤工作室是由老教师们组建的,“松鹤”有长寿的寓意,希望老教师们能一直从事教育事业。
但熊年也坦言,自己年龄大了,身体大不如前。前些年心脏和胆都出了点问题,做了手术,现在每年都得住几回院。最重要的是,他发现自己思维迟钝了,不再像以前那样能长时间讲课。“去年我还能坚持讲半个小时,今年只能讲一刻钟了。”熊年叹了口气。
目前,熊年仍坚持亲自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国学经典、红色文化是他最常讲的内容。熊年说,自己之前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对孩子们的成长很重要。”
这几年,工作室的大学生志愿者越来越多,他开始想着培养接班人。熊年也很坚定地认为,“会有新的人来做这件事,但我绝对不会说‘不干了’。”
实习生 罗艾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王朝
校对/吴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