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论文,凭作品评上了高级职称,42岁的音乐人周伟说起自己取得的二级作曲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时一脸自豪。与周伟同时获评高级职称的刘胡轶,今年38岁,也是一名自由职业者,因为之前没有取得中级职称,刘胡轶报名时在人员类型上选了“破格”。据湖北省文联相关负责人介绍,考虑到新文艺群体的特点,评审时没有对计算机水平、论文等作要求,重点放在作品本身。
在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的现代社会,许多自由职业者找到了契合自己的价值实现渠道。然而,自由职业者并非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无忧无虑,他们也有自己的爱与痛,也有一些难点痛点,比如缺乏足够的社会认同、劳动权益保障存在短板,等等。在此背景下,“自由职业者获评高级职称”不仅有助于提升自由职业者的社会地位,也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涌动和流动。
曾几何时,人才认定、人才评价存在唯论文、唯学历、唯资历等不良倾向,让部分拥有精深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出众能力水平的人才,由于存在学历不高、论文不多、资历不够等“软肋”,导致他们无法跨越职称评审的门槛,难以享受相应的人才待遇。当人才活力得不到有效、充分的激发,自然不利于一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在一个改革创新的时代里,“自由职业者获评高级职称”本质上是人才评价改革的产物。打破陈旧、滞后的人才评价体系,将能力、贡献和实绩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尺,让人才评价更有“准头”。打破“条条框框”、不拘一格、唯才是用,不仅受到了自由职业者的肯定,也有助于给劳动力市场注入更多的“源头活水”。
职称评审标准转变的背后,是人才理念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细化。虽然没有发表论文,但有的自由职业者长期在一个行业里面摸爬滚打,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逐步成长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劳动者,成为一个领域的行家里手。通过人才评价改革,一些过去和高级职称搭不上边的自由职业者能够享受人才待遇,不仅让他们在物质层面得到了更多的激励和回报,也让他们在精神层面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慰藉,让他们“劳动更有价值,活得更有尊严”。
“评职称不看论文看作品”之所以引发关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引发了广泛的共鸣。许多在一线耕耘的人,哪怕本职工作做得极好,也经常卡在“论文”上,这非常不合理。近年来,社会上呼吁“将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上”的声音此起彼伏。对一个行业来说,成果、价值认定的标准,永远都应该是本职工作。比如教师,教书育人就是他们的本职工作,科研从传统的认知来看,并不是,但如今他们在职称认定上,则似乎有本末倒置之嫌。
不论哪一个城市,不论哪一个行业,都需要和人才“双向奔赴”,为人才营造良好生态。“自由职业者获评高级职称”不仅是针对新文艺群体特点的分类评价, 也是一种代表性成果评价;“重点放在作品本身”彰显了人才评价的质量导向和实际贡献标尺,有助于拔亮自由职业者的希望之灯。
当职称评审更有盼头,自由职业者的出路就会更加多元化。进入高校也好,到企业就业也罢,通过改革创新释放利益空间和发展空间,“自由职业者获评高级职称”不仅让人才更有用武之地,也促进了相关行业的繁荣。
文/黄慧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