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城区推窗绿 百姓身边起步香”:东西城这样因地制宜“挖潜增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8 08:05

在北京的核心城区,一方面是大面积绿化空间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用地的竞争激烈,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挖潜增绿”无疑是一道需要用心钻研的课题,而小微绿地建设成为了破题之法。结合北京城市更新的进程,通过统筹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拆违空地等空间,一批批“小而精”“小而美”的小微绿地渐次亮相,各色口袋公园、屋顶花园、胡同微花园如“翠珠”般点缀在街头巷尾,成为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手段。在核心区,市民身边的绿地越来越密集,推窗见绿、出门即景,处处充斥着盎然绿意,更是绘就了这座城市的底色。

瞄准百姓家门口

开展小微绿地挖潜与提升

“口袋公园”因其规模较小而得名,常常利用城区“巴掌大”的边角零碎地进行见缝插针式的布局,让行走在核心区大街小巷的百姓随时能欣赏到不经意间的美景,也为居民创造了公共交往空间和健身活动场所。小空间里蕴藏着市民的“大生活”。

在东城区北新桥地铁口D口,修葺一新的北新桥街心花园成为不少远近居民休憩娱乐的不二之选。这个口袋公园在2020年秋天与居民见面,地儿不大,2000余平方米,就在地铁口转角处,却承载了街区历史和老街坊的隽永情怀。

走进这座精品小花园,处处充满生机,九株高大的乔木郁郁葱葱,1.2米宽的悠闲漫步路串联起了林下三处休憩空间。西府海棠花开正艳,银杏、白蜡等变色叶植物丰富了绿地的层次与色彩。照明设施、座椅、垃圾桶、健身器材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据《北京地名谈》记载,“东直门内大街北新桥精忠庙有井,中锁一龙,约以桥旧释出,因名曰新桥。以其在北城,故曰北新桥,取其永年不旧之意。”这段记载以铜铸字的形式被铺装在地上,诉说着北新桥的历史。“邻里树下忆古今,彩花林间品雅趣”正是这处口袋公园的主题,闹中取静,舒适而怡人。

像这样的口袋公园,在北京核心区不在少数。大到几百上千平方米,小到几十平方米,哪怕只是一处藏在胡同里的微花园小景观,这些或玲珑小巧、或层次分明的小微绿地,正是不嫌其小、不嫌其细,实现“见缝插绿”,为居民在家门口营造了丰富的绿色空间。

正如西城区园林绿化局相关负责人所总结的,在西城区,建设用地竞争极为激烈,人口密度大且老龄化严重,绿地总量不足是西城区园林绿化工作面临的长期问题。同时,区内大型公园多,中小级别公园少;历史名园多,适合日常休闲游憩使用的百姓身边的公园绿地少。随着多年的绿化建设,区内大面积可绿化空间已趋于饱和。在2016年至2022年,西城区以“疏解整治促提升”为契机,统筹零散地块、闲置地、边角地和拆违空地等土地资源,新建茶马街游园、西单体育公园等口袋公园74处12.26公顷、微绿地142处6.56公顷。“全区建设的口袋公园面积虽小,但数量众多,符合西城实际。”该负责人表示,通过各方努力推进绿化建设,数量众多的口袋公园、微绿地镶嵌在西城大地上,形成绿色织补网络,促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绘就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最美底色。

东城区则瞄准了百姓需求,在百姓家门口“挖潜增绿”,聚焦老城保护与更新,以提升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为抓手,结合用地情况精准挖潜增绿,统筹百姓出行距离以及周边交通、商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建设口袋公园和小微花园。近年来,东城区积极通过腾退还绿、见缝插绿等途径,共实施口袋公园50余处,目前已建成香饵胡同交香园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口袋公园。

据了解,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与小微绿地挖潜与提升是核心区园林绿化工作当前面临的核心问题,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绿化工作的重点方向。

持续提质增绿

口袋公园打造“全龄友好”

小微花园建成了,但品质好了,老百姓才愿意逛,因此,核心区持续在公园品质上下功夫。北京青年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结合街区的有机更新,不少绿地被提质升级。首先是绿地功能在增加。例如,2021年6月,平安大街整治提升工程西城段的试验段全新亮相,其中,平安里地铁站街角顺利变身成为居民“后花园”“会客厅”和“健身房”,而过去,这里曾经是因为脏乱差而被居民抱怨最多的地方,试验段改造后,原有绿地面积从不足400平方米增加至6400平方米,增加街心公园绿地4000多平方米,健身活动场地500多平方米,让市民出站入园,眼前有景。

其次,历史文化因素的挖掘也赋予了口袋公园更为深刻的内涵,一座座小花园纷纷化作“室外博物馆”,用园林手法传承历史文脉,促进老城复兴。具有京剧文化氛围的京韵园微公园、体现“速度、向上、活力”的西单体育游园、古典园林风格的城市精品小游园龙头井微公园、点缀重要道路节点的平安大街口袋公园以及包含自来水发展历史的香河园口袋公园,既让周边百姓享受绿色福祉,又能切身感受历史变迁、城市变化和风土人情。每一处口袋公园既是精美的园林景观,也成为城市的文化景观,各公园有故事、有特色。

此外,全龄友好的概念也被充分融入口袋公园的建设。在2021年,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全龄友好型公园”这一新概念,以提升完善公园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为主,考虑纳入并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需求,这也是市园林绿化局“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例如,“小空间·大生活,串联全龄多彩生活”理念在东城区香饵胡同口袋公园内随处可见,传统廊架的三步台阶被降低为一步台阶,同时设置坡道,实现了整个园区的无障碍通行,带靠背的矮墙坐凳方便老年人休息,宽阔的主广场为儿童提供了充足的玩耍空间。青砖灰瓦、竹林曲径、亭廊掩映,此处成为全龄共享的“家门口”全时段打卡地。西城区南礼士路公园经过全龄友好改造后,如今已成为一个集老年康复锻炼、儿童游乐、体育健身为一体的健身公园。位于德胜街道马甸桥东北角的玫瑰公园则拆除了荒废水景池,利用下凹地势建成儿童活动沙坑,还增加了一条帮助老人康复训练的步道,增加体育活动场地及设施,融入北京市中小学体能测试相关内容。

将来,还有不少工作值得期待:今年,东城区将实施柳荫公园、广渠春晓、广渠秋韵、蟠桃宫周边绿地及桃园铁路沿线全龄友好公园的改造提升。西城区则将开展翠芳园和长椿苑全龄友好型公园改造,更好满足周边居民游园需求。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解丽 蒋若静
编辑/彭小菲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