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沟深,偏远闭塞——曾经,位于伏牛山腹地的河南省嵩县黄庄乡三合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乡亲们世代走不出大山,苦不堪言。
思路一转天地宽。如今,这里的道路整洁交错,白墙黛瓦点映山水之间。每年开春之后,一群群写生大军就相约而来,他们用灵动的画笔,描绘出这里的美。而这主要归功于返乡创业青年、嵩县黄庄乡三合村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冯亚珂。
“瓶颈变‘杠杆’,劣势变优势,乡村的广阔天地上,果真大有可为。”已是河南省青联委员的黄庄伏牛山写生基地负责人冯亚珂说。他带领乡亲们探索的写生经济,让一个贫困山村变为“手绘小镇”,焕发勃勃生机。
大学生返乡打造“手绘小镇”
“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守着家里的土地,挣钱门路太少了!”三合村多年的党支部书记武松生说,在原来的三合村,人均不足7分耕地,村民三分之一都是贫困户。
冯亚珂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娃。2004年,他考入洛阳师范学院学习绘画,成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每年跟随老师到山区采风时,面对写生基地的老屋、老树,他都会想到自己的家乡。“古朴自然的三合村,不就是一个天然的写生基地吗?”
彼时的三合村,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贫困山村,全村352户人口中近1/3是贫困户。而原生态的山水意境和朴实的古村落,成为了画家眼中的乡愁。
2011年,毕业后入伍的冯亚珂从部队转业,在郑州与朋友共同经营一家画室,从事艺术培训。“带学生来村上写生时,白天画画,晚上要住在10公里外的乡镇上,因为村里连一家饭店都没有,吃住都是问题。”冯亚珂回忆。
此后几年,冯亚珂走遍了河南省内外的写生基地,积累了不少资源,创业愿望也愈加强烈。
“有了想法就去做,我相信自己能在家乡趟出一条路来。”终于,2015年10月,冯亚珂毅然离开了城市,回到了家乡三合村。
回到家乡,冯亚珂开始用一位画家的眼光,去打量这个熟悉的村庄——屋后的山峦、门前的河流、破败的土房、还有那墙根的老汉……每一个场景都恰如其分,这不就是画家眼中的“宝贝”吗?
冯亚珂决定立足家乡优势,创办三合伏牛山写生基地,立志带领大家致富。
一支画笔带来的希望
从事艺术培训的时候,冯亚珂多次带学生来到三合村写生,因为村里当时没有宾馆、饭店,白天带学生来村里画画,晚上还要住在10公里外的黄庄乡里,中午还要给孩子们送顿饭,非常不方便。
“与旅游景区的精致相比,写生基地更加追求原生态,无需大量投资、过分雕琢。只需一个落脚的地方,大家便会欣然而至。”因此,冯亚珂创业的第一步,便是修建家庭宾馆。
“谁愿意来看穷山沟?这傻孩子真是瞎折腾。”乡亲们嘴上没说,但心里并不理解。
2016年8月,冯亚珂张罗许久的四层民宿落成。不久后,一个个写生团队纷至沓来。短短两个月时间,冯亚珂便接待了1500人,数十家高校、画室慕名而来,在三合村建立起写生基地。
人气带来了商机。2017年开春,嵩县黄庄乡专门成立了建设指挥部,打造伏牛山写生基地,对废弃民居进行改造,建设了写生亭、展示墙,并搭建了文化广场、路标路牌等基础设施。一年间,三合村的家庭宾馆从1家增至25家,还修复了老井、旧宅、豆腐坊等景观,“手绘小镇”的美丽画卷徐徐铺展……
正如冯亚珂所说,“三合村的希望,是画笔带来的。”
老百姓的“新营生”
“作为一个村干部,什么事都要想在老百姓前面,每一个村民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这才是最重要的。”冯亚珂说。
如今,三合村成为近百家画室的写生基地,接待全国各地写生绘画师生逾3万人次,农家宾馆和精品民宿稳定客源突破10000人,年户均增收3万余元,带动群众200余户……
来写生的人多了,三合村脱贫光荣户张嵩现的蜂蜜也打开了销路。
“现在我养了60箱蜜蜂,每年能赚不少钱,生活越过越好了。”张嵩现露出满脸幸福的笑容。他成立蜜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且注册了“铁拐张”蜂蜜商标,准备带领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写生经济”的发展,还催生了一批山村新业态。
年过花甲的村民张寿娃无法从事体力劳动,冯亚珂就给老张谋了一个“农民模特”的生计。一开始,老张还有些不好意思,“我这么老,怎么能当模特呢?”
但渐渐地,他习惯了这份工作,空闲时间还喜欢和写生的年轻人聊天逗乐。他笑眯眯地说,“在门前石头上坐一晌,就能挣上百十块,这营生真划算!”
“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脸上都挂着笑,我看着也乐呵。”冯亚珂说。由于在乡村振兴舞台上的出色贡献,他获得了第十一届“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第22届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河南省“脱贫攻坚奋进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择一事、终一生,我的愿望就是让人们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乡村是我终生奋斗的‘战场’,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冯亚珂说。
编辑/叶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