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日前施行,大部分年龄段的儿童身高“标准值”有所增长。不少本来就对孩子有“身高焦虑”的家长,最近又陷入了纠结之中。
记者调查发现,线上围绕孩子身高的生意五花八门;挤进医院相关门诊中的家长也不少。面对孩子生长发育尤其是身高上的学问,家长需科学理性对待。
插图 宋溪
门诊
指标正常也想打针
上午九时许,首都儿研所二楼走廊,内分泌科主任陈晓波的特需门诊旁,站满了候诊患儿与家长。人们手中拎着文件袋、影像资料,甚至还有家长拖着行李箱赶来。诊室内,陈晓波正全神投入接诊工作中。她边和家长沟通交流,边检查患儿身体、翻看报告单据。
“骨龄10岁,有点大了呀……”陈晓波翻开一张骨龄影像查看,面前的小姑娘还不到8岁,长得很是敦实。“您看她能长多高?”孩子母亲满脸急切,“我一米六、她爸一米七六,都不高。”
“也不矮了。按骨龄预测身高是1米55左右。”“啊?这么矮。”母亲皱眉,“要是打生长激素呢?”
陈晓波摇摇头,解释孩子不是生长激素缺乏,身高在正常范围,没有打生长激素的适应症,骨龄增大主要与肥胖相关,建议回去清淡饮食,减减重,多做跳绳、游泳、摸高等纵向运动,动态观察,6月左右复诊,能自己长就自己长。
前面患者刚走,下一位母亲抱着3岁多的儿子赶忙进入诊室。“体检预测孩子只能长到1米58,可急死我了!听说3岁就应该打针,过两年效果该不好了。”
“谁说的?孩子这么小,骨龄预测没有意义。”陈晓波安抚着对方,指着检查数据解释,孩子确实瘦小一点,但也在正常范围内。“从营养、生活方式再调整一下,耐心等等。”
据悉,小儿内分泌科主要治疗与遗传、代谢性相关的疾病和内分泌的疾病。包括儿童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等等。其中生长发育类疾病占较大部分,如矮小、性早熟等。
记者看到,当日近半家长是围绕孩子“个不够高”来就诊的,“生长激素”被家长高频提及。
“过来啊!”轮到一位父亲时,他急躁地喊着孩子。男孩11岁半,身高一米五出头。“骨龄13岁了,想赶紧打针蹿蹿。”
陈晓波翻看着资料,告诉男孩父亲,孩子各方面指标正常,身高主要受遗传影响,稍微差些,处在10至25百分位,但也达到正常范围。打生长激素可能有不良反应,效果未必很好。“不是临床上一定要用药的孩子,我建议让他自己长。”对于医生的告知,这位父亲显得十分坚决,“要做什么检查,您都给我开单子吧。”
心态
怕耽误宁愿一“赌”
临近11点,陈晓波趁叫号等待的间隙,赶紧喝了几口水。上午4个多小时接诊期间内,她忙得一次也没有离开座位。“其实现在根本就没那么多有问题的孩子,都当作有问题的来了。确实需要干预的,在我的门诊中遇到的并不多。”
医生的经验如此,但记者采访发现,不少家长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宁愿“更主动”,也害怕耽误了孩子。
“我们当时是去香港打的‘生长针’。”玲玲妈妈说,女儿7岁时身高不到1.1米,在同龄人中算比较矮的了。考虑到夫妻俩身高都不算高,她平时就一直注意给孩子熬骨头汤、买各种钙片来补钙。然而,这些效果都不是特别明显。后来,她带着孩子去打了“生长针”,那一年之中,的确长高了3厘米左右。
“家长就是这样,总担心孩子错过长身体的黄金期,宁愿赌一下。”玲玲妈妈说,除了熬汤、补钙,在她老家还流行在孩子青春期时,喝一些草药来增高,“男孩子变声时就可以吃,女孩子来月经了后也可以吃。”她说,很多家长担心的就是孩子骨骼闭合,“再补救也来不及了”。
现实中,也确实有个别患儿“来得晚了”。接诊当天,陈晓波就遇到一个觉得可惜的案例。当天门诊中,一位女孩已经超过13岁,月经来了近一年,身高仅1.46米。妈妈称,总听人说孩子手长脚长,哪能长不高?加上儿子也长到一米七多,就忽视了对女儿身高的关注。
“这就是个体差异,赶紧查个骨龄,看看骨骼闭合情况。”陈晓波立即开检查单,“月经都来了,可能没有多少空间了。”
市场
不少产品“保长高”
家长对于孩子身高的焦虑,早已被很多企业和商家瞄上。线下医院的相关门诊火热,线上“拔高”类产品也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销量大多都挺不错。
在多家电商平台输入“孩子长高”,一些针对孩子增高、长高的产品就满屏“弹”了出来。记者发现,其中大多数是钙片类产品,有些是进口“成长肽”“成长素”,更有的则是“长高贴”“摸高跳器械”。在广告宣传中,不少商家都宣传产品对于长高的“神奇”功效——例如“突破遗传”“越吃越高”“越矮越管用”“成长蹭蹭蹭”……
尽管多数增高类产品不是药品,并不能直接宣传治疗效果,但记者调查发现,与效果挂钩,几乎是产品宣传的“标配”,有的还打着擦边球。“挑战15厘米”“必长185”“8到18岁,保底至少高20厘米”等话术层出不穷。这些产品大多月销量超过100单。一款原装进口的“新一代成长素”,月销量更是突破了3000单。
产品五花八门,宣传天花乱坠,是否真的可信或有用呢?这让不少人心里打问号。一家可“签约增高”的商家表示,只要用一个疗程5盒,就可长高5到15厘米,保底长高5厘米。而这款产品并不是常见的钙片或者其他,而仅仅是“贴在脚底对应的穴位,5小时以上就可以。”另一个“国家蓝帽认证”的“生长肽”,客服在展示的资料图文中,保健食品注册批件上的批准文号和放大展示的文号并不一致。而在相关网站查询,也未能找到该款保健品的批号。
“我家孩子就比较矮。在小学六年级的同学中,个头儿只能算中等。现在网上有很多东西,不知道是不是靠谱。”家长李女士说,身边的确有朋友比较焦虑,带着孩子去医院测骨龄、给孩子吃一些各种品牌的增高保健品,但她还是给孩子先吃点传统钙片试试,“观察一下,不行也会去医院测骨龄。”
释疑
及时监测切莫焦虑
究竟什么样的孩子该来看医生呢?最简单的,看生长发育量表,身高位于表中最低限外的视为异常。从动态数据来看,每年长高不到5厘米,则可怀疑为生长发育迟缓。
由此,家长应为孩子做好生长发育监测,熟知几个阶段指标——婴儿出生平均50厘米,到一周岁长到75厘米。1至3岁左右,每年约长8至10厘米。三四岁到青春期前,每年应长约5至6厘米。青春期,在3至5年期间内,男孩约长28厘米,女孩约长25厘米。家长应三个月到半年给孩子测一次身高,及时发现生长缓慢或提前发育迹象(女孩小于8岁,男孩小于9岁),要尽早前往医院诊断治疗。
陈晓波提醒,市面上五花八门的增高药物、器械等,她不了解,不推荐家长贸然尝试。要警惕短时间内增高,影响到终生的身高。如果骨骼闭合,也就基本不会再长高了。正规医疗机构会通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寻找病因,“营养不好就改善营养,经常生病就改善体质,确实是生长激素缺乏,要及时替代治疗。”
对于孩子的身高,应有“重视但不要过度关注”的科学态度。“本来是正常的范围,家长都觉得‘太矮’,这种焦虑没有必要,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面评价,不是仅仅看身高。有些家长自己一米六,希望孩子长到一米八,那什么药物都办不到的。生长激素是一种药物,不能当作美容产品。不如用平和心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增强体质,多运动,动态观察更重要。”
编辑/彭小菲